離師無法,離法無成

離師無法,離法無成 

所謂明師,是指大徹大悟,明白道理並能指導他人修行的老師。佛門又稱謂“善知識”。密宗稱謂“上師”。

“明”師非同“名”師,明師是一個徹底平凡的,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人,並非有名氣。正是這種平凡使他拋棄了所有不平凡的抱負,拋棄了雄心勃勃的成名之路,使他進入了無分別的生活。只要你與他有緣並誠信,他可以指導你走一條成佛的捷徑,因為他已經通達此路。這就是明師的作用。除此以外,他比普通人還普通。 

在修行路上,“離師無法,離法無成”。佛在“楞嚴經”里講:“慎無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”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,在修行證到四果羅漢之前,因未真正開悟,不可相信自己的意思,最好還是要聽從善知識和明師的教導。因為修行到一定層次時,由於理未悟透,有些事情很難辨別,如無明師指點很容易走偏。因此,明師對於修行人來說,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。 

明師已經證到了真我本性,因此,他的智慧是無量的。如同浩瀚的海洋,你只要把心位放低,你敞開多少就能接收到多少。如果有緣,明師幾句話就能使你沉睡以久的靈性蘇醒,就可能使你從此改變生命軌跡。根據“生物全息能原理”,明師的一衣一物,甚至是一根頭髮,乃至他用過的一切物品,都具有同明師一樣的功能功力。如果你比較敏感,只要靠近明師,就可以感受到他強大的震動力吸引着你。 

現代多數修行人都不懂得明師的價值,如能經明師指點,也許會使你節省多生多劫的修行時間,以及多生多劫需要的財力、物力、體力的付出,提前證得佛果。這個價值是無量的,是不能用金錢計算的。即使你在一生中把全部的身、口、意都供養給明師,也不及你所得到的分毫。

《大智度論》中說:“善知識是父母故;善知識是導航故;善知識是明燈故;善知識是般若故;善知識是六度故;善知識是衣食故;善知識如燈塔;一切眾生見善知識當以捨身命一切供養”。

《菩薩戒》中說:“日日三兩金供養法師”。可見佛及古大德們對善知識重要性的明示。在修行道路上,如無善知識的指導和點化,往往會因一個小小的障礙自己破不了,就可能誤己一生不能前進。 

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前修苦行時,釋帝桓因(玉皇大帝)試他心誠否,變成羅剎說了半偈:“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”。釋尊一聽這半偈乃是三世諸佛之正道。釋尊問羅剎下半句偈,羅剎言:“我現在已經餓的說不出話來了”,釋尊問以何為食?羅剎言:“以活人肉和熱血”。釋尊說:“你如果能告訴我下半偈,我聽後當以此身奉施供養”。羅剎即說:“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”。釋尊聽後深悟此義,然後上於高樹往下跳,自斷身命,施於羅剎。當他自投樹下未落地時,被羅剎接住。此時,釋帝桓因變回本相,與諸天王皆頂禮於釋尊足下,贊言:“善哉!善哉!真是菩薩,能大利益無量眾生,於未來定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”釋尊正因為往昔在修菩薩道時,以此因緣,願舍此身得此半偈,使自己成佛一下子提前了十二大劫,原應在彌勒菩薩之後成佛,因遇此善知識點化,故在彌勒之前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。這一實例充分證實了得遇善知識的巨大作用,以及應如何珍惜善知識之緣份。 

在上萬個修行人中,也很難有一個真正的開悟者。在十萬個修行人中,也很難出現一個真正開悟的明師。古人曾有一句說明開悟難的話“開悟難,開悟難,一擔芝麻樹上攤”,說明開悟之難。明師本來就少如鳳毛麟角,但是,真正與明師有緣之人又有多少呢?即使有緣,又有多少人能夠識得明師,相信明師呢?即使是相信明師,又有幾人能達到真誠虔信呢?然而,要想進入高層次的修鍊,又有幾人具備慧根、悟性、德性、緣份的全部條件呢?在末法時期,要想尋求一個真正的明師指點,是非常難遇的。但是,由於眾生迷惑顛倒,習氣太重,無慧眼難識明師,即使有緣相遇也會錯過千載難逢的機緣。主要問題出在以下幾個方面:

1、塑造明師,教、學顛倒 

眾生由於多生多劫養成的分別心,往往在未見明師之前,自己心裡先塑造一個明師的標準:“我心中的明師應該是……。”比如,在某些人心裡先塑造了一個完美明師的形象,首先必須是大徹大悟,對宇宙真相、生命真相、經論、戒律都非常通達,而且要口才好,能講經說法,又有組織和領導大家修行的能力,還要有很高的神通,能給眾生治病破災,口才,身體,長相都要好,還要很慈悲,最好是無代價的教我們,使大家不用花錢和供養就能得到大法,而且是很快就大見成效等等。心裡有了這麼一個完美明師的標準之後,遇到稍有名氣的修行人,就開始用自己預定的標準去衡量,結果沒有一個達到標準的。即使跟着學一段時間,也不可能心誠。稍遇考驗或挫折,就會棄師而去,或是稍有不合自己利益的事,就會對師父攻擊誹謗。並能找出一大堆師父的不是,來為自己背師行為而開脫。末法時期的如今,這樣的人大有人在。明師雖然難尋,但真正夠資格的徒弟也的確了了無幾。 信徒們都是按照自己的心理在塑造明師,要求一個完美的明師,沒有給明師一點自由。本來徒弟是向明師學習的,反而成了徒弟塑造和教導明師,去指點明師應該怎樣做,完全顛倒了教與學的關係。報着這種心態的人怎能學到東西?更談不上成就。其實,這種塑造完美明師的想法,本身就是分別心,是不合道的。 這種總想塑造明師的人,其錯有四:

一是不明理,認為只要有人反對明師,這個明師就是不完美的。其實,不完美的不是明師,而是眾生的分別心。每個人都站在各自的立場上看同一事物,必然會得出各種不同的結論。因此,對明師有不同看法,甚至攻擊毀謗明師都是正常的。即使是佛,也同樣會有人不理解或攻擊毀謗。釋迦牟尼佛在講大乘佛法時,一萬二千人聽經,當時就有五千人因不能接受而退場。是佛講不清道理呢?還是眾生有分別心和所知障難以接受呢? 

二是疑,認為明師還不完美,其本身就是大疑。是用自己的分別心在衡量明師,站在自己的層次和角度上怎能理解明師的心胸。因此,必然影響對明師的信任程度,對明師的教導總要打個疑問,在執行中也必然大打折扣。 

三是由“疑”而生“慢”,你想塑造明師,你已經把自己的心位擺在了明師之上,是居高臨下的心理。“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”,更何況是挑明師之過,不是傲慢又是什麼?這種有傲慢心的人自以為了不起,其實,他們今生最大的失誤就是因自己的傲慢而失去了明師指點的良機,而這個良機卻是千載難逢之機。 有些傲慢心較重的人,不僅障礙自己,而且還障礙別人。由於自己不理解而攻擊明師,還阻礙了別人遇明師接觸,但他們卻不知道,“障人修行,地獄果報”。為什麼?明師千載難遇,你障礙別人得到明師指導的機緣,延誤了他多生多劫成道的時間,使他無數次的生命白白浪費,等於殺害了他無數次生命,此為“斷人慧命”。所以障人修行,必受地獄果報。

因此,修行人應明此理,對他人不可妄加批評。 四是不安分守己,失去了做學生的本分,學生的職責是向老師學習,而不是塑造明師。不安分的同時又是攀緣,因此連學生也做不好。經過多年的觀察,現代人中夠徒弟標準的微乎其微,其根本原因是首先沒有達到做人的標準,70歲以下的現代人都沒有學過孔孟學說,所以做人的基礎相對古人來說有天壤之別。要想真正達到徒弟的標準,首先要補上人道這一課。 有些人還擔心,明師教學傳法收受學費,是否會起貪心。其實這都不是你應該考慮的問題。在商品社會中,功法也是商品,明師只是順應經濟規律,在付出的同時合理收費,也是先失後得,並非不失而得。明師也是人,也要生活和生存,但是他懂得取之於道,用之於道。至於明師如何支配自己的收入,也不是你應考慮的問題。真正的明師肯定懂得“取之於道,用之於道”,決不會貪圖享受。根據多失多得的原理,明師既然比一般人層次高的多,正說明他比一般人捨得多。捨得少的徒弟,反而擔心舍的多的師父是否會起貪心,不是妄念又是什麼?明師舍給眾生的法,都不是你用那點微不足道的金錢能買來的。有此擔心,說明對師父不信任,又怎能學道?另外,說明對金錢還有分別,認為金錢是惡源,害怕接觸錢財而起貪心。不是執着“有”就是執着“空”。 

開悟的明師,敢於談金錢,敢於談性,說明他已真正超越了金錢、物質和性,有何不敢正確地面對它呢?它們也只是表現不同的作用而已,而無好壞之分別。你不敢正確地面對金錢、物質和性,說明你還沒超越它,說明你還被它束縛着。反而對明師的超越疑惑不解,只能說明自己離道尚遠,還執着在空有兩邊的偏見之中。宇宙間萬事萬物各有各的作用,不可能某一種事物能代替所有的事物。明師當然也不是完美的,各有各的特長和作用,因此,只有聖人,沒有完人。 開悟的明師所作的一切,甚至喜笑怒罵,都是真我本性的顯現。他的所作所為,已經超出了凡夫的思維所能理解的範疇。如果只看錶相,不僅你不能理解,可能還會毀謗他,根本不象個修行悟道的明師。當你不知道濟公是活佛時,他又吃肉又喝酒的行為你能接受嗎?你會想到這樣的人是大徹大悟的明師嗎?恐怕他告訴你他是活佛,你也不會相信,只會嗤之以鼻,離他而去。 開悟的明師都是大慈大悲的,他已經捨棄了原來的小慈悲,不再執着修善,對眾生平等無別。而凡夫卻執着得到眼前利益,最好是只得不失。如果明師讓他捨得時候,他不理解明師的遠見卓識,是為了讓他明白此法來之不易,才知珍惜。是為了讓他能真正得道,才讓他必須失舍於先,反而埋怨明師不慈悲。不僅沒學到東西,反而造下了更大的口業。明師都具有較大的場能,你攻擊毀謗的對象場能越大,反作用力也越大,所受果報也越重。但是,千萬不要認為是明師懲罰你,懲罰你的完全是你自己輸入的不良程序。 

明師的作用就是教導你如何成就,對徒弟來說,明師只要能達到這個標準就已經足夠了。如果你要苛求明師應該如何,用你自己塑造的標準來衡量明師,可能沒有一個會使你滿意的,只會影響你的誠信和修行。你能把自己的心交付給明師多少,那麼,你便能從明師那裡得到多少。交付並不意味着你交給明師多少財物,而是你對明師的信任和接受程度,是你那顆真誠的心。 

2、放不下所知障 

在得遇明師之前,由於多年的修學,許多修行者都掌握了一些佛學知識。有些人讀過許多經書,甚至還能熟背,或者講起經論頭頭是道。但是,每個明師各有不同的教學方法,他不可能按照你的習慣和意願來教學。因此,有些人就不理解,或者接受不了明師的教學方法。或者總愛拿自己以前學習和理解的佛學知識來分別,來判斷明師的每句教導是對是錯,這就是分別心和所知障。 

有些人確實心也很誠,也很想依教奉行。但是,由於多生多劫形成的所知障,形成了嚴重的“我執、我見”習氣,遇事先按自己的分別心來判斷對錯,總是把明師的教導障礙在外,因此難以精進。有了所知障,你對明師教導的修學方法就會大打折扣,不可能照樣去做,如此必然影響自己的修行進度。修行人應該明白,你所學的佛學知識是“識”而非“智”,一般人充其量也只能達到對佛經字面的理解,但真正的智慧不是從經書字面上得到的。所以,許多人讀書越多,反而障礙越大,分別心越重,正是所知障造成的。 如果你說他心不誠,也並非如此,是所知障障礙着他放不下原來所學的東西。尤其是那些執着善的修行者,是多生多劫在修行中養成的習氣。當明師指導他應無善無惡時,他就很難接受。只有不折不扣地依教奉行,完全照做,毫無分別,才算真誠。你如果真想在明師那裡得到東西,首先要放下自己的東西,把你腦子裡原來裝的思想和觀點全部空掉。如同你有一杯陳水,你倒掉半杯,明師只能給你倒進去半杯。你把杯子倒空,才能得到一杯新水。如果你一點也放不下,你就一點也學不到。 

3、誤以神通判斷明師 

許多修行人都執着神通異能,這是多生多劫以來,由獵奇心理養成的習氣。聽說哪裡有位神通較大的人,就認為是高人,是明師。並千方百計地攀緣接近,總想在他那裡很快就得到點什麼神通或大法。其實,你如果執着神通是很危險的,精怪鬼神都有神通,所謂的“着魔”、“走火入魔”,都與執着神通有一定關係。 真我與神通是本與末的關係。神通只是真我本性中顯現出來的一種作用,作用是末而非本。其實,我們平時的穿衣、吃飯、工作、學習不都是本性中顯現的作用嗎?電視機能演播與電視台同樣的節目,不是也很神通嗎?其實,在人們眼裡它又非常普通。神通只不過屬於陰性功能而已。輕視陽性作用而重視陰性作用,其本身就是分別心。有了分別,你才會去執着它。其實,有神通的人,甚至有較大神通的人,並不等於已經開悟和證道。

有些已經達到穿牆、搬運汽車的人,仍在迷惑顛倒,尚未開悟。有些人表相上有些神通,治病、算命都很靈,但屬於附體現象,執着神通的人就很容易招來附體。如果神通出在開悟之前,神通越大,很可能造業也越大。因此,執着神通倒是很危險的。 開悟的明師並不一定顯現各種神通,因為他已經把神通看的很普通了,普通的如同穿衣吃飯一樣。他並不以那些小神通來顯示自我,因為他心裡已無我無他。佛在經中曾言道:“未開悟者,雖有天眼,等於肉眼;開悟的大菩薩雖不修天眼,等於佛眼。”因此,明師雖不顯現神通,但是,他幾句話就能改變你的生命軌跡,他能度你成佛,甚至他看你一眼就足以穿透你的心。這難道不算神通嗎?這才是真正的大神通,是五眼六神通里最高層次,是度人類型的“佛眼通”。 

如果你不明白這些道理,只執着神通表相,就障礙了自己得遇明師的機緣。相反,由於你的執着正與魔相應,很可能被魔所控制。因為魔總想控制別人,如果你不隨順他,不服氣他,他就會用神通控制你。而佛和開悟的明師只有平等心,從來不強加於人,而是恆順眾生。 

4.對明師無誠信 

師與徒的關係就是教與學的關係,要想達到成就的目的,其實也非常簡單,簡單的甚至使你不敢相信。只需要真誠地相信明師,就能達到自己求學和成就的目標。因為明師是已經開悟證道的過來人。他已經過千辛萬苦,闖過了這條證道之路,你只要相信他,按照他指給你的這條路,毫不猶豫地走下去,你也必然成就。但是,往往問題就出在徒弟的心理障礙上,不能死心踏地、毫無疑惑地相信明師。總愛背着明師耍些小聰明,不由自主地就走入了叉道,誤了自己的修行進程。 

在密宗所傳的密法里,有一種稱謂“不修成佛之法”。其中有“系解脫”、“眷屬解脫”、“中陰解脫”法等。

“系解脫”就是你身上系有(佩帶)上師贈給的信物或飾品,就憑着這個“系”,使你時刻想着自己的上師,與上師結下了不解之緣。將來靈魂離體以後,上師在宇宙空間的每一個波(化身),都可以度你去極樂世界。而這個系只是表象之“系”,真正的“系”是心繫上師。

“眷屬解脫”是指生前曾是上師的親眷,以及在上師身邊長期追隨或侍奉上師的人,與上師的親近程度遠超於兒女,他們能夠時刻心繫上師。靈魂離體以後,就憑藉生前與上師的親緣和誠信,臨終一念自然會想到上師,此時,靈魂瞬間即可與上師勾通,上師或上師的化身就可以度他到極樂世界。但是,這兩種解脫,一個最根本的共同點就是誠信,一個誠信就足以使你得到解脫。真正的誠信就是無我,空掉自己的一切思想,心裡只有上師。只有你達到時刻心繫上師,何愁上師不來接引?無論你死在上師之前或之後,無論上師是否知道你的死,只要你臨終一念能想到上師,他或他的無數個化身,都會起到接引你的作用。 

大徹大悟的明師就象太陽一樣,給眾生帶來光明和溫暖。只要你去接近他,你總會從他那裡得到光明和收益。可是,那些有分別心的人,會埋怨夏天的陽光太熱,冬天的陽光太短,陰天太陽沒出來。然而,太陽不會在意人們對他是好是壞的評價。有人說他好,必然也有人會罵他壞,有人需要他,也有人不需要他。然而,太陽不會因為人們的譴責與讚歎而動念,更不會因此而改變自己的運行軌跡。明師也是如是,無論別人怎樣誤會或誹謗,他都不會去解釋,心裡有委屈才會向人解釋,明師已無分別,何生委屈?因為他心中無我,何況虛名?他仍然義無返故,默默無聞地去普度眾生。 

在修行人的一生中,要想得遇明師,談何容易?多數人一生無緣得遇明師,空修一世,未達成就而抱憾終生。古人講:“明師可遇而不可求”。如果無緣,求也求不到。即使天天得見明師,不知珍惜求教,不能依教奉行,不能努力付出,仍難得道。這就是有緣無份。 

凈空法師有今天的如此大成,曾拜李炳南老居士為師。如果有“出家人不能拜居士為師,不能聽居士講經說法”的分別心,何有今日所成?拜師前李老師提出三個條件:

“一是,從今天起跟我學,不能跟任何人學,不能聽任何人講經說法;

二是,我讓看什麼書,什麼經,你就看什麼。其他任何書、經都不準看;

三是,你以前所學的東西一律作廢,一切從頭學起”。

乍聽起來,李老師似乎過於自傲,目中無人,條件苛刻。但三個條件只限五年,凈空法師當時雖不理解,但心真誠,能完全照做。結果四、五個月就大見成效。心清凈了,智慧多了。此時才理解李老師的嚴格要求,是為使自己定在一處,一心不亂。才能定中生慧。受益之速,自己也難以始料。五年之後,自己主動向李老師提出再續五年。如此按師承之規教學,真心虔誠,才有今日大成。 古時拜師修行,徒弟必須時刻追隨師父身邊,時刻傾聽教誨,開悟之前是不能離師出山的。古之教法,很有道理。開悟之前,如果接觸的人過多過雜,必然接受各種不同的思想,以及各種偏知偏見,因徒弟此時尚未開悟,而無辨別能力。從表相上看,有些他人教誨似乎是對的,有些做法從人道的角度來看,似乎無可挑剔,但從修佛的角度看,又會使你產生障礙。

例如,一位居士,每天都有人主動給她按摩。從表相上看,此為好人善事。但是,她的陰性師父卻告誡她:“不要與此人來往,他現在還未修入正道,不是在教你從心上修,而是在引你執着肉體的享受。”從這一實例上可以說明,在未開悟之前,要一心一意地接受明師的指點,不可過多地接觸他人,以免在你不知不覺中,潛移默化地受到旁雜感染。從而會使你分心,影響對明師的虔信程度。其結果還是誤了自己的修行進程。在修行的同道中,有不少人因此而走入叉道,卻難以自知。雖旁觀者清,但入事者自迷。 

虔信明師,就再也不會否認明師;迷信明師,則意味着隨時會否認明師;如果用分別心去挑剔明師,早晚會離開明師;如果用瞋恚心對待明師,早晚會毀謗明師;如果以貪法之心去接近明師,只能是一無所得的背叛明師。只有把自己的思想完全放空,把一顆心徹底地交給明師,你才能在明師那裡得到最多的收穫,甚至可能達到今生成就。 古人非常懂得師承教學之理,因此,在收徒之前要經過嚴格的考驗。收徒之後還要經過三年以上的磨性期,要達到對師父的教導言聽計從,甚至師父給個眼神兒即能心領神會。

知識是不同的,學知識靠的是大腦的記憶,修道靠的不是大腦,是悟性。現代修行人只是一味的想得到東西,但又不想在財物、體力、磨性等方面做些付出。當明師讓他付出的時侯,他就會以為是明師貪財,這個明師還不合格。而沒悟到,這正是明師對他的磨性和考驗,在考驗和培養他從小舍到大舍,從大舍到徹底的舍,不徹底的舍,就不可能進入那個終極的“道”。其實,明師已進入了道中,已經成為海洋,他什麼都不需要,他並不需要你所供養的財物,只是為了讓你真正地得道,才讓你作出必要的付出,你如果誤解明師,就被障礙在門外了。 母親只能生下你的肉體,並給予你所需生存的物質,給予你的是一生的生命。明師可以給你靈性,可以打開你沉睡已久的心靈,給予你的卻是多生多劫的慧命。經明師灌頂後,可以消去你過去的業障。經明師點化後,可使你漫長的修行之路縮短千世萬劫。如果有緣,還可能今生達到解脫或成就。 

愛明師就是愛道,明師就是道的化身。明師雖然也有肉體的存在,在世的時間也不過百年。但是,明師對於眾生有永恆不滅的加持力,他的能量以波的形式超越三界,無所不在,無所不能。觀世音菩薩、釋迦牟尼佛雖早已圓寂,但他們又何時離開過我們呢?又何時不在人間及各道度化眾生呢?

微信搜索公眾號:九鯉仙蹤
所有方劑僅供參考,不可傳播!謹遵醫囑,不得亂用!否則自負全責!
神農百草園 » 離師無法,離法無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