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功八要素
要想突破四維、五維、六維,成佛得道,首先要具備「法、侶、財、地、師、德、慧、悟」這八個要素,這是取得修行成功的必要條件。

一、法: 

法的涵義有四,一是在修行道路上選擇哪個法門。古今中外,法門諸多,使人眼花繚亂,無所適從。除了各種宗教,僅氣功門派就有上千種。宗教中則又是枝蔓繁多,僅一個基督教就下分兩千多枝,佛教又分密宗、凈宗、禪宗、天台宗等,其各種經典又號稱八萬四千法門,面對如此之多的法門,的確難以選擇。 要想在諸多法門中選擇出一種適合自己修鍊的方法,首先要打破自己所在國家、民族的思想界線,在選修法門時不要受本國家、本民族的局限,只要符合標準即可選修。 

第一條標準:首先要看其是否能講透宇宙真相和生命的真相,能否將大道之理和基本原理講得明白透徹,理通法自明。如果講不透道理,怎能使你開悟?因此,在選修法門時,無論是何法門,只要是聖人所傳,皆是真理,不要分別何好何壞,何高何低,它們同出一個法身,只是適用不同眾生而已。要用平等心看待一切法門,更不要攻擊其它法門。因為一切法都出自同一本性,無論你攻擊哪個法都是攻擊佛法,都是在分別和造業。 

第二條標準:其法是否性命雙修之法。有些法門只重「修性」,有些卻只重「修命」,各偏一方,則影響成功的速度。如果只修性不修命,沒有一個好的身體,心性無安穩的存身之處,神則不安。如同一個人住在到處漏雨進風的破屋裡,怎能安心修道?相反,如果只修命不修性,僅要一個好身體又有何用?如同豪華室內住著傻子。其實,這個好身體也難以維持。因此,須選擇性命雙修之法門。 

第三個標準:要選擇適合自己修鍊條件的法門,根據自己的條件等各方面因素隨緣選擇。也可以運用自己的第六感覺或陰性功能對某一法門進行感知。比如,聽聞佛法立刻心悅歡喜,你則與佛法有緣;在佛法里又有「窮學顯,富學密」之說,可量力而行;如看到聖經愛不釋手,你則與基督教有緣,因此,可隨緣而定。即使是一家人,並不一定勉強去信仰一種宗教或選定同一法門,以免障礙自己的修行之緣。曾有一位與佛有緣之人,因其父母信仰基督教,自己卻認為「一家人不能有兩種信仰」,結果正是因為這種所知障,障礙了他十幾年未敢深入佛法。因所知障使自己錯過了十幾年的修行機緣,實為可惜。 

法的第二個涵義是:入某一法門之後,要選擇好具體的修鍊方法,從各個角度準確地掌握每一個修鍊方法的技術要領。比如佛法里的修四禪八定,裡面有很深奧的技術要領,在某一不同的階段該如何修鍊,都有不同的方法。同時,要根據自己的慧根類型以及某一階段應選擇的修鍊內容,來循序漸進地修行。這對於加快精進速度,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不懂者可遵師指導,依教奉行。 

法的第三個涵義是「學道時要博採眾長」,取各宗教、門派之長,參透其中之理。有些門派標榜自己的最好,「學我的不能學他的」,甚至必須燒毀其他門派的書籍。這都是心胸狹窄的門戶之見。應當明白,「法」只是修行工具,只是作用不同,而無好壞之分。因此,要選擇先進而又適合自己當前修行的法,才能提高修行進度。但是,「修道時要一門深入」,進入專修階段後,就不能三心二意,得隴望蜀。如果今天修此法門,明天修彼法門,等於走幾步此路,又去走幾步彼路,終無進程。如同上了幾個一年級,結果還是一年級。
法的第四個涵義是:「不可執著於法」,法是修道的工具而非目標,若執著於法,則本末倒置,累及自身。因此,古聖賢教導我們「為學日增、為道日損」。在學道期間要博採眾長,多積累知識。敲門磚的作用是敲門,一旦開悟,敲門磚已完成作用,因此要「為道日損」,將其放下。修心的本意就是要去掉分別、執著,如果執著於法,仍在夢中迷惑。因此,對法也不可執著。應明白「諸法空相,實不可得」。 

二、侶: 

「侶」的第一層含義是指你的生活伴侶和親屬。修行是在走一條與凡人思維完全相反的道路,凡人在為財色名利你爭我斗。修行人則是舍私利而布施,走著一條捨得道路。因為修行不離生活,因此,家庭伴侶親屬是否對你理解和支持,也非常重要。如果對你不支持或極力反對,則對修心養性,布施積善阻礙極大。輕者使你心煩意亂,重者造成家庭不和。因此,要想修行精進,首先要使家和,俗話說:「家和萬事興」。要以極大的耐心、愛心,去關心家庭的每一個成員,以自身的良好心態來感得伴侶的支持。這種支持包括經濟、時間、環境、參悟、心理等。 

有許多修行人不知道如何改變家庭,取得親屬的支持。在此,我教你一個最有效的方法,就是先改變自己,不要再去埋怨別人,不要把眼睛老盯著別人的過錯,要反觀內照檢查自己,修行不是在修正別人,而是在修正自己的不良習氣,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定力,提高自己的平等心和慈悲心。當你的親屬看到你改變後,他們才能通過你的改變,對你所修之法產生信心和理解。不僅會支持你修行,他們可能也會走上修行的道路。你不必懷疑,有許多人已證過此路。 

在你這一生臨終之時,侶的意義則尤為重要。從現代醫學的角度判定人的死亡,是以斷氣無脈為準。這種判定並不科學。其實,人在死亡之後,靈魂並非立刻離開身體,有時會長達四至八小時才離開肉體,最長的還可能長達十二個小時。在這個過程中,靈魂特別需要安靜,不希望別人干擾。如果親屬大哭小叫,急於洗身更衣,則對其靈魂的安定極為不利。這時如果靈魂稍有煩躁,頓生瞋恨之心,其再轉世的生命層次則急轉直下,因為人在臨終時的念頭決定他轉世的境界。因此,親屬如懂此理,則應該幫他助念。佛教及許多宗教都有臨終助念之儀。 

靈魂在脫離肉體後及轉世前的階段中稱為「中陰身」,此階段可長達四十九天。此時「中陰身」恍恍惚惚,迷惑昏沉,如同人在夢中,對宇宙空間的各種陰陽信息及磁場的干擾常常迷惑,驚恐或無所適從,如有因緣,很容易墜入三惡道。佛家更講究助念,而且是助念七七四十九天,以便「中陰身」的解脫。這時的助念則是在時時提醒「中陰身」心中念佛,免入惡道,並向預期的超高級生命的神、佛升華。那些出家修行之人,臨終有同修同道助念。對於在家修行之人來說,此時的伴侶親屬如何作為,則關係到「中陰身」下一世的命運和前途。因此,在家修行之人,要在這一生中,首先度化自己的伴侶和親屬,使他們懂得並深信此理。否則,你修行一生,臨終卻被自己最親近的伴侶,在哭叫更衣中斷送了你一生的努力,細思想之,多麼可惜、可悲、可嘆!可見侶之重要。 

侶的另一層涵義是指修行的伴侶,在修行大道上,常結善緣,尊重師緣,是保障你樹立正知正見不走邪路的重要因素。尊師才能重道,才能在此緣中得道。同時,正確地選擇修行同道也尤為重要,如果選擇不當,則易受到旁雜思想或邪知邪見的感染,易偏離大道,有時接觸一兩次惡知識或惡友,就會斷掉自己多生多劫的慧命。當你在潛移默化之中接受了偏知邪見,不僅不能精進,而且是越精進反而離道越遠。 

三、財: 

財有兩種涵義,一指財是修道人必不可少的道資道糧。古人云:「無財不足以養道」。你要想修道,首先必先學道,學道需交學費。遊歷名山大川,遍訪世間高人,為尋拜明師,求法學道,需要川資路費、學費,以及對師父的供養。現在社會有些自私自利之人,認為學功、學道不該交費,這是一種只想得,不想失的自私觀念。宇宙法則是能量守衡的,得與失的總量是相等的。只想得不想失的人,反而什麼也得不到,得來容易不會珍惜,早晚還會失掉。而且欠了別人的錢、情之債,加上利息,在陰性程序的控制下,早晚必還。因此,小便宜是不可占的,俗話說:「佔小便宜吃大虧」,既是此理。 宇宙法則不僅是得失平衡,而且應該是先失後得,如同進商店購物,須先付款後拿東西。學法求道也是如此。在商品社會中,各種法也是一種商品,有它無形的,或者可以說是無價之寶的無形資產,而且你在學法求道中所付出的,遠遠低於它的實際價值。有時師父給你一句話則千金難買。你在學法求道中付出一些微薄之資,也是在用你的勞動所得換取別人的勞動,是一種價值交換,符合商品經濟規律。但是「道」又是一種無價之寶,有時師父給你一句話,則可使你受益終生,或者教你一招一術,足以使你養家糊口,得益一生乃至多劫。因此,在學道中的價值交換又是非等價的,只要你願意舍,所得到的無形價值,遠遠超過你付出的有形價值。 

可是,人們往往迷惑留戀於表象的錢財,連一點學道學法的微薄之資都不想舍,甚至毫不掩飾地說:「如果不收費我就學,收費就不學」。而不知道自己生生世世掙了多少錢,又花了多少錢,何止千金?其結果連開悟也未達到。如果為自己求道學法都不想舍,又怎能為眾生去舍?更不可能徹底的舍。正是因為不願舍,才障礙著你生生世世難出六道。 

財的第二個涵義,是不要把財看得過重。如果你明白修行的最終目標是要突破四維、五維、六維,達到超高級生命,成佛得道,首先要能夠舍掉以財為總代表的三維物質利益。如同我們上樓梯一樣,要想上一層台階,必須先把腳離開下一層台階。從一定意義上講就是「舍」,先失後得,不失不得,小失小得,大失大得,徹底的失才能徹底的得。何況錢財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身外之物,其本性是實不可得。因此,要把它看淡、悟空。修行的過程,實際上就是在一點一滴培養你舍的精神,一點一滴的小舍,正是為將來徹底的舍打下量變到質變的基礎。但是,很多人修行未果,就是敗於捨不得財,因為財是一切利益的總代表,故財舍在修行過程中也尤為重要。 

四、地:

「地」是指修鍊的環境。一般要選擇環境清靜,空氣清新的地方。同時還要注意地下磁場,如果選擇地下磁場不適之地,不僅不利於修鍊,而且易傷身體。選擇時主要靠看光或其它感知功能來判定。如果不會看光或感知,可以在此打坐幾次,如感覺良好,則可以在此修鍊。如果總是不舒服,則可更換地方。 

修鍊環境還包括你經常接觸的人,如出家修行的僧、道,長住在寺院、道觀,在這種集體專修的環境中,其環境本身就時時刻刻熏陶著修行之心,是一種相互監督、相互鼓勵、相互參悟、集體並進的良好環境。 但是,世間畢竟還是在家修行的人較多。在家修行之人由於居住分散,各自為是,缺少相互參悟和提醒、鼓勵之機。再加上天天接觸世俗之見,隨順各種習氣,如無恆心、定力、悟性,則很容易盲修瞎煉,長進甚慢,或是誤入歧途,或是因惰性半途而廢。因此,在家修行之人應尋找那些在修行方面知識淵博、悟性較高的善知識,能經常在善知識的指導和磁化下提醒精進。如有條件,修道人可常定期或不定期地聚集在一起,相互參悟,相互鼓勵,並在集體匯成的巨大場能里共同提高。 

五、師: 

師有幾層涵義:一是學法修佛入門時,要尋找和選擇自己的師父或指導老師。俗話說:「離師無法,離法無成。」選擇師父或導師的標準,並非看其有多大名氣,多大年齡或多老的資格。主要應選擇「明師」,所謂明師,就是明白大道之理及宇宙真相的師父。至於名氣、年齡、資格等都無需計較,對於長相和身份更不可以貌取人,俗話說:「真人不露相」。

一般人都認為世界冠軍水平高,站在人前顯赫出名、立功受獎的都是世界冠軍,實際上是其教練的水平高。如果沒有通達原理,指導得當的教練,就不可能培養出世界冠軍,世界冠軍固然水平高,但仍然是教練手下的產物。因此,要選擇參透原理,品德高尚並深明大道之理的明師。如果選擇了連他自己都不明道理或分別心較大的師父,怎能指導他人修佛證道。

求拜明師,是幫你破迷開悟。當你不知道路時,要給你引路,把你帶領到認識路之後,你能進入了正常的修行狀態,則是開悟,古時稱「出師」。開悟之後,才可以自己把握修行方法,才算進入正式修行階段。 

師的第二層涵義是:要想求道、學道必須恭敬師父。古人最講究「尊師重道」。古時,學生成年之後,除了名字以外,還要起「字」和「號」。為了尊重,同學和旁人不能直呼其名,只能稱「字、號」,唯有自己的父母和老師可以直呼其名。對師如同其父,故名「師父」,可見古人對老師的尊重非同一般。

因此古人常說:「一日為師,終身為父」,「一日之師,終生不忘」,「受人滴水之恩,應當湧泉相報」。父母雖對自己恩重如山,但只給了你一生的生命,但師父給你的卻是慧命,慧命卻是多生多劫所難以得到的。尤其是在修道過程中對師父尊敬與否,首先是一個道德品質問題。如果一個徒弟連自己的師父都不禮不敬,更不會慈愛眾生,這樣的人學道何用?因此,師父是不會把真技絕學傳授於他的。試想,一個沒有慈愛之心的人,學了高功夫只能禍害眾生,師父如果把高功夫傳授給他,等於師父也跟著造孽。

因此,古代一些明師高人為了避免後患,許多高功夫「寧可失傳,也不誤傳」。 尊敬師父,還要經得起師父的考驗和長期磨性,古時有「徒弟、徒弟、三年奴隸」之說。古人學手藝,學功夫,要給師父干各種雜活,以作為對師父的供養,有時還要忍受師父的打罵。有些人不能忍受而離師回家,結果是一無所獲,半途而廢。其實,師父並非有意折磨徒弟,是在幫徒弟磨性,讓你明白功夫得來不易,才知珍惜。使其降低心位,空掉自我的一切,你才能很快接受師父傳授的東西。古時傳授功夫一般是言傳身教,為防失密,非常高級的功夫則以心傳,只有心位調整到極低的徒弟,甚至師父給一個「眼神兒」即能深解其意,方可心傳。

古成語中「心領神會」正是如此境界。 古時有一典故:一師收教三徒,三年內只讓干雜活和練基本功。三徒性急難忍,認為跟這個師父已經沒有什麼可學了,想辭師而去。師父說:「你們想走可以,須先去辦一件事,到河邊取回沙、石子、水各一滿盆」。取回後,師父將一盆沙倒入石子盆中,沙不見了,又將水倒入石子盆中,水也不見了。師父問三徒:「滿了嗎?」三徒恍然大悟,非自學功夫已滿,實是自心太滿。三徒跪地拜師,繼續求學。所以學功求道要有恆心,經得起磨性,勤奮求學,刻苦精進,持之以恆,方能得道。 

尊師重道、持之以恆還體現在,當師父處於低谷、有病或遇師難、法難之時,能否與師同舟共濟,心不退轉,並經受長期的磨練和考驗,才能跟定明師,隨師成就。 師的第三層涵義是:在學功求道中,到了高級層次,不是誰都可以學,也不是徒弟找師父,而是師父找徒弟。要想學高功夫,首先須具備「德、悟、慧、緣」四個條件。德是指道德品質要求極高,因為「德高才能功高」。

二是要有極高的悟性,才能達到心領神會,領悟精髓。

三是要有很好的慧根,否則教也難會。

四是要與本師有緣,如無緣分,雖相遇而不識。如無緣則「踏破鐵鞋無覓處」,如有緣「得來全不費功夫」。一般來說,與本師前世就有師徒之緣,今生上師可憑前世打入徒弟靈體的法印尋找本門之徒。因此,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。 

師的第四層涵義是,同修同道之間要虛心謙恭,相互學習。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,修行人應當明白,修行是在修正自己的不良習氣,而不是在修正別人。而許多修行人都有專挑別人毛病的習氣,這就顛倒了修行秩序,是專門在修別人,而不是在修正自己,這仍屬於偏見和習氣。因此,要取人之長,補己之短,不要專挑毛病,反而自滿,失去取長補短之機。即使是自己百分之九十九都強於別人,別人有百分之一優於你,也要虛心地向人學,學到這百分之一,自己才能達到圓滿。如果只看到別人那百分之九十九的缺點,則失去了那百分之一的所獲。挑人之短於人於己都無利。學人之長,不僅利己,也可勉勵他人揚長避短,提醒求學改過之心。此乃功德。因此,有智慧者不僅可以人為師,還能以萬物為師,因為「道在萬物中」。 

六、德: 

修行主要是修德。但是世上很多人對「德」之涵義並無深解。俗話說:「積德行善」,故世人誤認為「行善既是積德」。把單純的做好事認為既是修善。修道中的「善」和「德」都是廣義的。那麼,「德」的真實涵義是什麼呢? 古人在入定狀態下,以其神通發現宇宙蛋剛爆炸時,最初的模式圖是以十四個圓組合而成,而且這十四個圓均勻圍繞座落在同一個圓心上。這就是古人在造字時將「德」字的右半邊寫成「十四一心」的用意。這種形象化的造字,其真實內涵是這「十四一心」的宇宙模式圖,包涵了宇宙的總規律,也是宇宙本性的顯現。左半邊的雙人旁是在提示人們,人人都要按照宇宙本性及規律去辦事,使每個人的行為緊緊地靠在宇宙本性和規律上,人類才能長久不衰。

所以古人把「德」作為人們的行為準則,可見其用意之深。 佛在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中也為我們揭示了「德」的真實涵義,觀音菩薩在談到自己的修證過程時說:「如果眾生在苦惱災難中,怖畏恐懼中,能一心稱我名,就能從我身心中,得到十四種無所恐怖的功能德用。」也就是說,這十四種功能德用出自一心。 古人為了讓人們更進一步理解「德」,又把「道德」二字並為一詞。「道」即宇宙本性,大道無形。對於無形、無象、無聲、無息的如此抽象之「道」,使人們無法可依,因此,「德」是由無形的「道」生出有形的模式,是為了讓人們有一個有形的標準作為行為準則,方可依「德」行 「道」。所以有德才合道,無德則逆道。

「修行」正是古人悟出了其中的奧妙,而不斷修正自己的不良行為,使自己的意、言、行逐漸合於道,故稱「修德」、「修道」。 要想修德,使自己的行為逐漸貼近道,首先須研究道的特性,懂得規律,才能在實踐中把握規律,逐漸靠近宇宙本性。因此,我們無論認識某一事物,都要從道的角度去看,才能正確地認識這一事物。而我們一般人看問題和認識事物,只從「自我」及分別的角度來看,都是以我為中心,以我定是非,來進行分別取捨,豈能不錯?即使是從兩、三個角度來看,仍然離宇宙本性相差甚遠。人類所作所為大多是違背宇宙自然規律的,所以反過來,宇宙自然規律必然要懲罰人類的多種不規行為,這就是人類共業所受的果報。 

即使是從宇宙八個角度來認識和處理問題,也只能是基本正確,不犯大錯而已。宇宙八大規律包括:「陰陽根本律」、「宇宙因果律」、「天人合一律」、「五行生剋制化律」、「蛹動螺旋律」、「宇宙自控調諧律」、「質量互變律」、「中成極反律」。從宇宙八大規律中,每條又可分出八條規律,八八六十四,能從這六十四面來研究事物和處理問題,才能不犯大錯。 佛家看待事物也是從八個方面:「體、相、用、因、緣、果、事、理」。這八個方面總結得非常簡捷精闢。而且也是每個方面又可分出八面,六十四面中每一面又各分八面,以至無窮。世間的上智之人觀察事物能達六十四面,但在人世間上智之人極少。絕大多數人看問題都是以我為中心,以自我見解、習慣、利益為標準,完全無視宇宙規律,所以大多是背道而行。但是,由於人們有「我執」而自私,都不願放棄自己的錯誤觀點,因此執迷不悟。豈不知,誰看待事物越靠近自我,個性習氣越強,離道越遠,只有忘我,才能真正進入真我本性之中。 修德標準除了要研究把握宇宙八大規律以外,更重要的是應逐漸去貼近哪個無形無為的道。 

在修德的具體標準中,能夠融入世間生活、工作的「八德」、「八念」是宇宙規律的具體運用。 

八德: 

一、功高,不專橫傲慢;  

二、位顯,不以權謀私; 

三、受榮,不得意忘形;  

四、遇挫,不頹唐弱志; 

五、臨財,不見利忘義;  

六、見色,不起淫生邪; 

七、待人,講利他寬宏;  

八、營職,比鞠躬盡瘁。 

八念: 

一、尊師重道          二、禮讓和氣    

三、整體意識          四、效益效率

五、愛國守法          六、勤儉持家            

七、遵紀保密          八、守信重義 

「八德」中的前六條,是對宇宙八大規律中「蛹動螺旋律」、「中成極反律」的認識和具體運用,並且暗涵了「陰陽根本律」、「質量互變律」和「因果律」。同時又包括了佛家「戒、定、慧」的修持。對平時所遇的一切外界環境要能做到「我心如如不動」,不正是在修定嗎?不正是「隨緣不變」的具體運用嗎?「七、八」兩條是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」及舍己利他的上士標準。不正是讓你舍己忘我,回歸本性嗎? 這「八德、八念」的修德標準,如果作為企業的道德標準,每一個職工都能如此律己,則企業必興旺發達。如果每一個公民都能如此去做,國家必繁榮昌盛,國泰民安,穩定長久。 

修德的層次又分「三士」標準。

修下士者,利己利他;

修中士者,利他利己;

修上士者,舍己利他。

此「三士」標準中的共同之點都是「利他」,而且層次的高低關鍵在於「舍己」的程度與「利他」的程度。下士是先利己後利他,在利己的同時利他,但不能損人利己,這是修人道的標準。中士則把比率顛倒相反,是先利他後利己,在利他為目的的同時利己,這是修天道的標準。上士標準則是舍己利他,達到無私忘我狀態,這是修菩薩道的標準。上士開悟之後,深知徹底的舍才能徹底的得。這裡面不加雜絲毫的為自己所求,在捨得同時並不是為了得,不僅能徹底的舍,而且捨得自自然然,毫不造作,毫不攀緣。 因此,要想修德,首先要認真研究把握宇宙八大規律及宇宙本性,並在實踐中靈活運用。 

七、慧 

「慧」是指慧根,顧名思義是智慧之根。一般人很難理解,慧根和「天生聰明」並非等同。天生聰明是指陽性大腦生下來就聰明,是指「後天」。而慧根是指前世修行的基礎及靠近宇宙本性的程度。每個人的本性、智慧都是一樣的,都是本性中本來俱全的,因此說,這種本性的智慧,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平等無別的。所謂「在佛不增,在凡不減」。但表相上為什麼又有如此大的差別呢?這是因為,每個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煩惱、不良習慣及各種我執我見造成的障礙,使自己生活在迷惑顛倒之中。看不清宇宙和事物的真相,因此,造成了不同的慧根。誰的障礙越多,迷惑越重,背離本性、真相越遠,慧根也越差。反之,慧根越好。 

智慧是本性的自然顯現,對眾生都是平等無別的。如日當空,眾皆可見,有障礙者,如雲遮日,不顯智慧。關鍵在於我執、我見造成的各種心理障礙。由於心理障礙程度的不同,相距規律、本性的遠近不同,所以每個人的慧根也不同。 

對於修行人來說,慧根優劣相當重要,它雖然是前世修行程度的見證,但又是今生修行的基礎。譬如:有些人前世修過佛法,今生一聽到佛法即心生歡喜,則可能在佛法中修行得度。但是,在佛弟子中又存在各種不同的慧根層次,都與前世修行程度有關。有些人前世與基督有緣,今生則喜讀聖經,在基督教中操練得度。但有些前世與各種修行法門無緣者,以自己我執我見、不良習氣為主導的人,背離本性甚遠,慧根較差,今生你怎麼勸他都不願加入修行。有些慧根更差的還會譏諷、攻擊、誹謗他人修行。這都是因為前世所修的慧根不同。 前世慧根較好的人,對於今生修行非常有利。聞大道之理或聽聞佛法則心曠神怡,心生歡喜,理解和接受速度比常人快。

因為在前世修行過程中已經有聽、學、悟、修(聞、思、修)的基礎,如同過去已輸入有關程序,現在一經調出立即生效。慧根較好,如果今生不修,非常可惜,不進則退,以後不知何世才能碰上修行的機緣。因此,今生要把握良機,在良好慧根的基礎上努力精進,早成正果。 

對前世慧根較差的人,應當自知過去的基礎尚未打好,不要恢心喪志,要比別人更下功夫,努力修行。慧根較差最好的彌補方法有兩條,一是勤奮刻苦,努力精進。二是提高悟性,提高悟性則可以加快破迷破障,破障越快,離規律和本性越近。 有些人慧根較好,平時會自然出現一些特異功能,佛家稱「神通」。但要特別注意的是,有些人由於尚未開悟,把神通看得很重,各種神通究竟有何用途?一是可以驗證自己修行的程度,離明心見性的距離。二是神通可助你悟透宇宙和生命的真相。

古今許多有「天眼通」的人,以其天眼洞察宇宙人生而開悟,直達明心見性。三是在隨緣度眾生的前提下,有時需要示法,可用其神通來驗證一些真理,以啟發他人開悟,這時可以運用自己的神通。但絲毫不能夾雜賣弄顯示的念頭,更不可居功傲慢,如果夾雜則是動念造業。 

八、悟: 

「悟」是指悟性。在科學發展的進程中,人們認識到: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」。一項科學技術的發明,可使生產力成千、萬倍的提高。在修道過程中,悟與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」很有相近之處,只是一陰一陽而已。 

悟有淺悟、深悟之分。但「悟」的最大障礙不是來自外界,而是自己思想上的重重障礙。因此,悟的過程和關鍵就是破「所知障」。筆者為什麼把「破障」寫在本書的最前面,而且「破障」一文中又把「障礙在內不在外」放在第一篇,正說明破障的重要性。如能破除一層障礙,則接近一分本性。

因此,破障越多,離本性越近,最後見性成佛。 悟有小悟大悟之分。小悟是悟一些功法,修行方法的原理,使自己在修鍊、修行技術、方法上提高速度。學習功法不要死記其中的一招一式,參悟修行方法,也不能死守其中的一戒一持,而是要悟透其中原理。悟透佛法原理,你就能舉一反三,自己可以隨心所欲地編出各種更靈活高效的法門進行運用。

悟各種修行方法也是如此,不僅要知道怎樣做,而且要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。如不明此理,只死守戒條,也可能這一生就白白死在戒條里。 談到悟性,我們就先悟一悟「西遊記」給我們的啟示。《西遊記》中描寫了四人西行取經,其實是在描寫一個修行人,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內心世界和修行過程。他既有唐僧的慈悲善心,但執著慈悲的同時卻又造下惡業,因為善惡是一不是二,俗話說「小慈悲生禍害」;他又有孫悟空聰明靈活的慧眼悟性,但過於爭強好鬥,缺乏耐心和慈悲;他又有豬八戒貪吃好色,貪財懶惰的各種習氣,被外境財色勾引,因而常起半途而廢之心,回高老莊享福之念;他還有沙悟凈本分老實的特性,但由於過於老實,則有時顯得愚鈍。作者巧妙地把一個人的各種思想性格和各種習氣,以及他們在修行中的轉化過程,通過四人活靈活現地演示出來。是為了讓世間的修行人以此為鏡,時刻對照和檢查自己的不良習氣,以利修行。 孫悟空雖有廣大神通的七十二變,但仍然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。此處如來佛的掌心則代表宇宙總規律,暗諭你再有神通也跳不出規律之掌。所以,「萬般神通皆小術,唯有空空為大道」。宇宙的本性是真空,因此,給他起名「悟空」,以「悟空」來對治執著神通,點化他「神通」是末而非本。

對於豬八戒的貪圖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要用佛家的各種戒條來對治,故起名「八戒」。對於沙僧的愚鈍則以清靜心來對治,靜能生定,定中生慧,智慧出現才能消除愚鈍,因此起名「悟凈」。給三人戴在頭上的「緊箍」,實際上就是「戒律」,使其自我約束,改正習氣  ,才能堅持西行,取得正果。「緊箍」提示我們,要以規律為戒條,時刻自覺約束自己,不可任隨和放縱自身的習氣。他們的緊箍都是自己戴在頭上的,寓意修行持戒要自己主動約束自己。因此,真正的修行人要自覺約束自己,等於給自己戴上一個無形的緊箍。覺悟者明白,宇宙間最根本、最大的戒條宇宙本性,能時刻把握在宇宙本性上,就是守根本戒,也是最究竟的戒。 我們如果從生命維層上來悟,孫悟空出世之前是一個石猴。石頭屬於一維生命層次,經過多年運化修鍊,可以達到靈性極高的三維猴子,再經過多年學道修鍊,又可以達到神通神變的四維至六維以內的層次。而唐僧、八戒、沙僧原先是四維至六維天界的層次,由於天福享盡又被「四捨五入」法則給退轉至三維層次,只是由於上世慧根好,有些神通而已。

這又向我們揭示了宇宙維層的蛹動螺旋規律,在四維六道中不升則降,循環不已。提示我們通過修行可以突破維層而升華,造業也可使生命層次下降,向人們明示了修行的作用和果報。並向人們明確揭示了「宇宙蛹動螺旋律」。 所謂的取經過程,完全是對修行人的磨性過程,歷經九九八十一難,過一難則離西天近一步。這裡的「西天」指的是真我本性,而不是某一個具體地方。那麼,為什麼要經歷八十一難呢?佛家將思惑分為三界八十一品。我們所處的欲界天有九品。色界天有四禪天,每層天有九品,四九三十六品。再往上是無色界天——四空天,每層九品,共三十六品。合計共八十一品。寓意修行路上必須突破八十一品思惑障礙,才能衝出三界,成佛得道。 

再想想,魔都是來自何處?幾乎都來自佛的身邊,說明佛與魔是同一法身,因此說:「小魔成小佛,大魔成大佛,不魔不成佛」,可見佛與魔也是一不是二。 西天取經的磨性過程,也同樣是「舍」得過程,磨性幫他們逐漸改掉自己的各種不良習氣,使自心逐漸清靜。最後在西天藏經閣中取經之時,兩位佛向他們索要「小費」。有些人不明此意,心想:「佛界辦事也要送禮收小費」。其實是誤解其中涵義,佛界是九維以上的生命層次,何須用三維「金缽」?佛是在試他們願不願意徹底的舍。他們隨身所帶唯一值錢的只有這一紫金缽,願意連最後一件東西也舍掉,才能成佛。修行人如有一樣事物捨不得,下世則必因此因緣而生,不可成佛。 

以前曾有一典故:一位修行極高的老太,臨終前得一孫兒,千喜萬愛,捨不得孫兒,死後因此因緣而轉世一女童,長大後由因緣又嫁給了她的孫子。娶嫁這天,來一高僧大笑曰:「古古怪,怪古古,孫子娶祖母,親朋鍋里煮」。當事人全然不知,而高僧可以看到過去的一切:祖母因捨不得孫子之因,又轉世回來嫁給了孫子。以前的親朋因作惡轉世為豬、羊。因與其有緣,則被自己以前的親人給燉煮於鍋中。因此,有一樣不舍則有一樣因緣果報。只有從心底里徹底的捨去萬緣,達到一法不見,一無所求,才能成佛得道,徹底解脫。 

因此,悟的第二層涵義則是悟「空」,悟大道之理,悟宇宙和人生的真相。當你把這些都悟透了,你就是一個覺悟的人,覺悟即可證到佛性,不覺悟乃凡夫。因此,佛與凡夫的區別就在於覺悟與迷惑。 要想覺悟,你必須首先放下自己各種思想障礙,「悟」是打開你智慧大門的金鑰匙,但是,這裡所說的「悟」,不是陽性大腦的思維,而是在入靜入定狀態下,回歸真我本性,真我本性中本來就已俱全的真實智慧則能自然流露。 

以上八要素,是取得修行成功的必要條件,缺一不可。修行者可以自我對照,如有缺項,要儘力彌補,否則因一條不備而前功盡棄,實為可惜,故應努力使之完備,方可成功。 我在講課時,有個別同修提出異議,認為這八個方面並不一定都要具備,也同樣可以成佛得道。例如,有人說:「從師的方面講,老子就沒有聽說過他有老師」;「從修行之地來講,就不一定要有較好的磁埸」;「從財的方面講,沒有財的貧窮人也能修成佛果」。關於這些問題,解答如下: 在前面的「樹立正知正見是修行的首要因素」中談到,「三世因果,貫穿時空,謂之正見」,「 本性是空,不住表象,謂之正見」。從陰陽根本律中陰陽互根的角度來講,只看陽而不知陰也是偏知偏見。 從師的方面講,既不應該從某一生某一世來看其是否拜過師,又不能只從陽的一面看其是否有陽間的師父。我們每個人都不是一生一世修成的,都已經修了無量劫,在這無量劫中,我們每一個修行者都會有無數個師父對你進行指教。在其中的某一世或某幾世中,可能因機緣問題不會遇到老師指點。

但是,這還只是對陽性師父而言,那麼,我們看問題不能只看陽而不知陰,只看一生,而脫離三世因果來判斷問題,這就落入了偏知偏見之中。每個修行人,都有其陰性師父,只是層次高低有所差異。另外,在以上所講的「師」中,還包含同修之間也同樣是師,萬事萬物也是師。甚至,佛在經中還講過,當佛不在世時,可以戒為師,以經為師。這些都是師的範圍。那麼,有人說,「老子是無師自成」,這又是一種只看今生,未聯繫三世的偏見,老子本來就是成就者,我們所知道的老子來世間,其實已是他成就後的倒駕慈航,但是,在他過去無量劫的修行中,同樣也有無數個先師對他進行過指教。

另外,即使是那些倒駕慈航的再來者,在上界也同樣有佛菩薩在時刻關注和點化他,以便使他早日恢復原有的智慧,在世間度化眾生。因此,即使是老子在他身為「老子」的那一世沒有陽性的師父,也同樣有上界的陰性師父對他進行關注和指導。因此,要想明了事物的真象,不能只看陽而不知陰,也不能只看錶象而不明實質及深層的內涵,這樣就易落入偏知偏見之中。 關於「財」的問題,無論你今生或某一世財多財少,但首先都要有一定基本維持生存的條件,只是多少各異而已。這還是從某一生的角度來看問題,從這一點來看,也已確定了無財不足以養道。 

如果只從一生一世來看,又落入了偏知偏見之中。從長遠的角度來看,多生多世財物的布施也是陽性和表象的一面,但是,這種多生多世的布施所積累的陰德,它的總代表就是福報,在佛家稱為「福德」。要想修成佛果,必須要福、慧雙修,缺一不可成佛,如果只有慧而無福德,充其量只能修至羅漢層次,還要在極樂世界中長期進修福德,或者倒駕慈航,回到人間加行福德,只有等福慧具足時方可成就佛果。如果只有福德而無智慧,只能修得人、天福報,不能出離三界。所以,從這一點來說,財的陰性一面所積累的福報,也是成佛得道的必要條件。 

關於「地」的問題,地不是單指修鍊打坐地方的地磁如何,它首先是需要一個清靜的環境,我們要想修禪定,就必須有一個清靜的環境,對於初修者來說,別說修禪定,就是念經、念佛,如果沒有一個清靜的環境,你也同樣念不下去。即使你修定已達到較高的層次,如果沒有一個清靜的環境,你同樣無法修下去,甚至還可能出現生命危險。我接觸的一位同修,入定能達到八小時以上,但是,由於沒有一個較清靜的環境,他不敢繼續深定下去,因達到深層入定時,鼻子可停止呼吸,家裡人常誤認為他出事了,一直搖晃他的身體,如果這樣定上幾天或十幾天,家人會誤認為他已經死了,還沒等到出定,就會被家人給火化了。

因此,修行的清靜之地也必不少。 從更深層的修行角度來講,我們在人道修行還只是修行的一個小階段,並非從人道上升至極樂世界就修行到頭了,修至極樂世界才等於剛剛出離了六道輪迴,只是不再退轉了。在極樂世界裡的最高層次才能達到九地菩薩或辟支佛(修小乘佛法的最高層次只能修至辟支佛,九級能量)。

到了極樂世界,才等於剛剛開始上佛學院,還要經歷漫長的修行道路,只有在極樂世界畢業後,才能成為一真法界之真佛。到了極樂世界時,這八個要素也並非全部具齊,只是相對人道來說要多一些,比如羅漢還缺福德。但是,我們在人道修行時,這八個要素具備的如何,不僅決定著我們在人道的修行層次,同時還決定將來到極樂世界時的品位高低。極樂世界從一品至九品,而這個不等的果位,是由我們在因地修行之因所形成的。由此可見,我們在因地修行時的成功八要素是如何的重要,不僅決定了某一生的修行進度和層次,而且還決定著將來在極樂世界的品位。品位高的就可以早些從極樂世界畢業,甚至要早許多劫成佛得道。 

從以上幾個方面,我們對「成功八要素」的深解,進一步闡明了「成功八要素」的必要性。正是由於我們各種機緣的不成熟和各生條件的限制,才使我們沒有可能在一生中全部具備這八個要素。所以才會出現各方面不同的進度。比如,前世雖悟性好一些,但又缺乏明師的指點;今生也許會因缺財而無修道的資糧,天天忙於為生活奔命,而無精力和時間修行;來世又可能遇到明師,但因慧根較差而提高較慢。等等這些都是因未具備八要素而誤了修行的進度。 

同時,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,就是我們這些修行人,根本不知道修行必須要具備這八個要素。俗話說「心想事成」,佛法里講:「一切法由心想生「。如果沒有心想,當然也不會有事成,所以,明師在今生為我們指明了修行必須的「成功八要素」,我輩應當珍惜,萬不可誤認為可有可無,其結果是聰明反被聰明誤。 

微信搜索公眾號:九鯉仙蹤
所有方劑僅供參考,不可傳播!謹遵醫囑,不得亂用!否則自負全責!
神農百草園 » 成功八要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