照見五蘊皆空
觀世音菩薩為我們留下的《心經》,後來又經過釋迦牟尼佛的印證,流傳下來。《心經》僅260個字,卻與《大般若經》600卷其意相同。文字精美,涵義深奧,揭示了宇宙真相,大道之理至精至簡。 

我們修行人生生世世地精進修行,就是為了求解脫。解脫什麼?解脫苦難。苦難由何而生?自心而生。為何自己給自己造苦難?只有迷惑顛倒的人才會如此。被何所迷?被五蘊所障。如能照破五蘊,雲散日出,心不再迷,不再造苦,何苦之有?則能度一切苦厄,無苦則極樂。因此,“照見五蘊皆空”是《心經》的核心。 

一、何為五蘊? 

五蘊又稱五陰,蘊是積聚之意,是指五種妄想聚積不散,象陰雲一樣遮住了我們智慧的光明,使我們本來具有的真智慧不能顯現,不能發揮作用。

五蘊為“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”。 

1、色, 是指一切有形有相的陽性物質和一切無形無相的陰性物質,以及人們對事物認識產生的各種法,都統稱謂“色”。 

2、受, 是指人們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對萬事萬物接觸後的感受。由於每個人多生多劫以來,對各種事物認識不同,養成的習氣不同,因此,對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程度的感受。人們把感受分別為苦受、樂受、舍受三種。

人們對某一事物感受後認為是一種享樂,這既是樂受。如果感受後認為是一種痛苦,既是苦受。如果認為無所謂苦樂,則稱謂舍受。 例如:愛吃辣椒的人,吃辣椒就是樂受;不愛吃辣椒的人,如果到了四川,樣樣菜都是辣的,他就認為是苦受。吃辣椒既不認為是享受,也不認為是受罪的人,屬於舍受。 又如:喜愛運動鍛煉身體的人,就認為運動鍛煉是一種享受,不愛鍛煉的人,就認為是一種吃苦受累。嬰兒剛剛出生時,為什麼都只哭不笑?人們都不知其中的奧秘。嬰兒當時不會說話,長到會說話時又早已忘了。其實,這就是受。

嬰兒剛剛離開母體,皮膚突然接觸空氣,還未適應,會有一種剝皮似的痛疼感。因此,嬰兒此時是因皮膚痛疼而哭。但是,這時的嬰兒心理並不會分別,卻不認為這是苦受。因此,他們此時的哭,只是對皮膚疼痛的一種自然反應。 由此可見,任何事物的本身是沒有好壞、苦樂的,而苦受和樂受完全是人們根據自己的需求、慾望、習氣,由分別心裡生出來的。 

3、想, 由於人們分別出苦受和樂受之後,就產生了享樂離苦的慾望,總想少吃苦,多享樂。就這樣不斷地產生了想。由於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,因此,人們的大腦每時每刻都在想,而且已經形成了習氣,使大腦永不停息地想下去,甚至夜裡睡覺作夢也在想。 

4、行, 只有想是辦不成事的。辦事也須陰陽互根,必須把想的事藉助於行動來完成。就產生了爭取樂受,避開苦受的各種行為。 

5、識, 在色、受、想、行的過程中,人們的大腦思維對事物產生了一定的認識和經驗,從而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概念和習氣。這就是所謂的“識”。

例如,最初時,人們看到樹上掉下的蘋果(色),先嘗一嘗,感覺紅蘋果很好吃(樂受);嘗了嘗又小又青的蘋果,感覺有些酸澀不好吃(苦受);想上樹多摘一些蘋果來吃(想);然後就上樹摘蘋果(行),通過這一系列的過程,人們對蘋果產生了“蘋果能吃”的認識和概念,併產生了“長熟的蘋果好吃,沒長熟的蘋果不好吃”的經驗,最後形成了識。 

二、五蘊使人們產生錯覺 

由於人們受五官三維的限制,在人們眼裡所看到的萬事萬物這個“色”,認為是實有的,可以得到的,並可以享受的。因此,產生了後面的受、想、行、識都是一種錯覺。 前面在“宇宙及萬事萬物的真相”中,已經道明了,萬事萬物(色)的本性是空,你只能用它表現出來的作用,但得不到它。但由於人們只看到事物的表相,而不知道它的本性,把緣聚緣散、實不可得的事物,誤認為是實有可得的。由此產生的受、想、行、識,都是在追求那些實不可得的東西。無止境的慾望使人們貪心越來越大。當他認為,別人在阻礙他得到那些更大利益的時候,開始憎恨別人。

當看到別人所得的利益比自己多時,就開始嫉妒別人,一系列的瞋恚心由此而生。貪、瞋之心又是由於不明白宇宙真相,迷惑顛倒的愚痴心造成的。而貪、瞋、痴的心理,又使你產生了無窮無盡的煩惱。因此,這一切煩惱之苦,都是由於五蘊的錯覺。只看到事物的表相,並去追求表相,反而障蓋了事物的真相和本性。由於這種錯覺是長期的,多生多劫以來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概念和習氣。因此,人們生生世世一直在這種錯誤認識中循環,才導致了生生世世在六道里輪迴的結果。 

如果我們能夠真正理解了萬事萬物的本性是空,實不可得,就應該明白了“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。既然色即是空,受、想、行、識都是對色而生,那麼,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,當然也是空。

三、“受”也實不可得:雖然在前文中道明了“色即是空”的原理,但是,人們還是難以理解。原因在於人們對各種事物都有親身感受,認為這些感受是實實在在的,並不是空的,實際上這還是人們執於表相的一種錯覺。 

萬事萬物雖本性是空,但又顯現各種不同的作用,而人們所感受到的也正是它的作用。這種作用也只是一種表相的存在,但是,哪樣作用你又可以永遠留住它呢?例如:當你吃蘋果時,那種香甜的滋味只是在欺騙一下自己的舌頭;又大又紅的形狀和顏色只是在欺騙你的眼睛;“好吃的蘋果”這句話只是在欺騙你的耳朵;蘋果的香味只是在欺騙你的鼻子。當你這一口蘋果咽下去後,這一切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都蕩然無存,什麼也沒留住,你在欺騙自己眼耳鼻舌身的同時,只是得到一種心理慾望的“滿足”。但是這種心理慾望真的得到滿足了嗎?你可能會說:“滿足了”,既然滿足了,你為什麼還有慾望?為什麼慾望越來越大?說明並沒有滿足,就連這種暫時的心理滿足也是一種虛空假相,在欺騙自己的心而已。 例如:狗啃骨頭,骨頭上一點肉也沒有,狗卻啃得津津有味,欺騙狗的只是骨頭上的肉味。狗啃了半天,其實什麼也沒得到,只是得到了一種心理上的被欺騙的滿足。 

人也是如此,窮人每頓吃一碗飯,百萬富翁也只能吃一碗,讓他吃三碗,肚子受不了。可能認為比窮人吃得營養好一些,那只是食物的表相。騙了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及心理而已。反而可能會得更多的病。牛、羊、鹿、馬吃的是草,不是長得比人還壯嗎?也並未缺什麼營養。每個人一生應吃的食物,以及應花的錢都是定數,吃得好,吃得多反而減少壽命。窮人夜裡睡一張床,百萬富翁也只能睡一張床,讓他八張床輪換睡他受不了。你認為比窮人享受了,享受的結果保留住了嗎?其結果仍然是實不可得。享受只能使人心理上增添慾望,墮落腐化,來世生命層次向下旋。你又真正得到了什麼呢?只是在滿足自己心理的佔有慾,填補自己欲無止境的空虛。 人們把病和死都分別為最大的苦受,最害怕的就是病和死。其實,這也是你被五蘊錯覺形成的一種假相所障。認為病和死是真的,不知道這種感受也是空,只是自己心理的一種分別而已,是你的分別心把病和死判定為一種苦受,因此才產生心理恐懼。 

例如,愛好登山運動的人,在高山上又滑又冷,空氣稀薄,又困又累,腰酸腿痛,還會凍傷或有生命危險。但他們卻認為登山是一種樂受,而不是苦受。有些人雖不登山,但稍有腰酸腿疼就覺得苦不堪言,難以忍受。 其實,有病只是一種自然現象,也有它特定的作用。是在提醒你,應該注意些自己的心理或行為,也許是提醒你該鍛煉或休息了,或者提醒你該修行了。許多修鍊者,不都是因為有病才被迫走上修行之路嗎?那些養尊處優的享受者是很難走上修鍊之路的,除非他是佛菩薩再來。 每個人都經歷過病的折磨,但有些人卻毫不在乎,不放在心上,病痛反而減輕。有些人非常害怕,心理壓力很大,反而將小病養成了大病,加重了病情。這個關鍵問題還是在於自己的心,心若有受則苦,心若不受則無苦。

《三國演義》中關公刮骨療毒,刮骨聲噌噌作響,血流成盆,關公難道不痛嗎?首先,他為了療傷,心理不認為是苦,心有所不受,沒有分別苦的概念。第二,他在下棋,運用了精神轉移法,思想不去接受刀刮臂膀的痛疼。由此說明,心不分別苦樂,心無所受,則受而不受。病痛也只是一種暫時的假相,在你無病之前是不痛的,病好之後也是不痛的,病痛只是生理變化的一個過程而已,它不是永久保持的,因此,它也是一種虛空假相。 

當一些大因果現前的時候,往往也以病痛表現出來。如果你能悟透“受”也是空,則會以另一種心理對待病痛。 

一是明白病痛是一種生理的自然現象,任何陽性物體都跳不出生、老、病、死的自然規律。因此,有病有痛是很正常的。真能如此想,病痛對你來說,已經減輕了一半。 

二是明白病痛是因果現前,自己過去欠了債,如今該隨緣還債。晚還不如早還,有何不好?過去欠債時就高興,現在還債就煩惱,不是平常心,更不是平等心。應該發自內心地懺悔自己的過錯。只有切身體會過去給別人造得如此之苦,才能升起慈悲心和平等心。同時又消除了自己過去的一個業障,無債一身輕,有何不好?心理果能如此轉化,病痛也必能轉化,這就又減輕了一大半。 

三是,如能從根本上悟道,一切色受都是空相,無苦無樂,心無所受,何苦之有?佛菩薩也有過去的因果,他們也並非不落因果。但由於他們是覺悟者,明白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。心無苦樂之分別,雖落因果,但不昧因果。心無所受則無恐懼。無恐懼則度一切苦厄。這就是一種大超脫、大自在的心理境界。 人們對於死的恐懼是最大的,人們最怕的就是死。正是因為平時執着“有”,總是想貪得更多的物質利益,得到更多的愛情和物質享受等。認為人一死,一切都結束了,一切皆空,什麼都沒有了。有一種無限的失落感,這是人們恐懼死的第一種原因。 
第二種原因是人死之後,靈魂離開肉體,在無邊無際的太空中不着邊際地飄蕩,如同大海上飄浮的一粒海藻,身不由已地長期飄流,沒有着落,總想抓點什麼東西使自己停下來,但又很難遇上有緣的東西。這種過程非常恐懼,並深深地輸在了自己的第八識中。正是由於身不由已的飄蕩過程,使人產生難以忍受的恐懼,因此,人剛一出生時,手裡總想抓點什麼東西,而且不願撒手。 其實,死只是生命變化過程中的一個表相。如水的一個波紋,浪的一次起伏而已。波紋、旋渦、大浪、平靜都依然是水的本質。只是這種蛹動起伏的表相,使你錯誤地認為水是水,波浪是波浪。一次波浪的起伏過去後,波浪死了嗎?它還是水的本質,水的特性。 

人和萬事萬物都涵有宇宙本性,宇宙是無限的,不生不滅的,人和萬事萬物也是不生不滅的。你肉眼看到的生死,只是生命的某一次轉化過程,如同一次波浪的起伏。小草冬天枯萎了,從表相上看似死了,第二年春風吹又生。一粒麥種長出麥苗後,麥種似乎是死了,到了夏天又結出麥穗,一棵麥穗又結出60粒麥籽。它也永遠不會死,只是一次轉化過程而已。人的肉體只是房子,並非真我,表相死的時候,只是房子舊了,主人再換一套房子而已。主人不生不滅,肉體化成灰仍然是基本粒子的組合,肉體和灰土都是基本粒子,只是變化了不同的排列組合方式,科學也證實了物質不滅定律。 

人為什麼認為自己有生死?還是肉眼所障,肉眼只能看到今生,看不見過去和未來。在大腦里反覆輸入了這種錯誤的信息和程序。因此,人們最恐懼死的來臨。大多數修行人都相信有六道輪迴,但只是一種迷信。如果你真正相信有六道輪迴,只有在悟透不生不滅之後才是真信。真正悟透不生不滅的人是不會怕死的,是無所畏懼的,你如果還怕苦怕死,說明你還沒有開悟。 我們生生世世在六道里輪迴,如果你只有一生就死了,那麼在六道里一直輪迴的又是誰呢?你曾多生多劫在地獄裡,經歷過下油鍋、鋸分身、割舌、挖眼等酷刑,你死了嗎?你曾多世在畜牲道里,驚恐萬狀地被人和其它動物捕殺,你死了嗎?你如果死了,今天的你又是誰呢?怕死的只是你的頭腦,只是你五官反映給頭腦的錯覺,真我從來不怕死,從來就沒有生死。因此,生是你的心理在生,死也是你的頭腦心理在死,本我是永遠不生不滅的。 

人們認為有生有滅,是你自己的錯覺形成的一種所知障,正是這種畏懼死的障礙,束縛你不能靠近真我。因此,必須超越你頭腦思維中種種原定的概念。空掉你的頭腦,道才能出現。否則道也被你那複雜的頭腦給遮蔽了,被你那不停的錯誤思維給障蓋了。 

佛菩薩們就是證到了不生不滅,因此,他們敢於倒駕慈航,又回到六道里來渡化眾生。證道以後,無論去哪一道都如同旅遊一樣,在哪一道里都不着相,都無所住。這就是靈的狀態,這就是超越十法界。超越者已無界可言,心中無界,又有何界所障? 這就是從心理上,對病和死等等一切受與不受的覺悟,如果你有所受,就產生恐懼,如果不受,則是大超脫、大自在。這種解脫和超越,其根本是你心的解脫和超越。 

四、如何照見五蘊皆空? 

前面闡述了色、受是空的道理,但要想明白並非易事,必須親自照見。 何謂“照見”?並不是我們五官及肉眼的觀察所見,也不是大腦思維的想象。相反,真正的照見,首先要關閉五官和大腦的思維。因為五官和大腦的思維正是障礙你真智慧顯現的五蘊。“照”,是以無上般若智慧所觀照,是指真智慧的顯現。“見”,是以無上般若智慧靈悟和證悟到宇宙真相,證悟到五蘊皆空。因為宇宙的本性是空,五蘊也是本性顯現出來的作用,因此,五蘊也是空。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,五蘊只是一種作用,也不分好壞。只是你在悟道過程中應當先關掉五蘊,啟用真智慧,才能入道。如果是平時做事,還必須運用五蘊的作用,離開它還不行。但是,要想靠近道,必須先關閉它,才能使真智慧顯現,只有真智慧才認識道。 

何謂空?眾生對空有各種理解,大致分為以下五種: 

1、頑虛空:就是我們平常人所談的有、無之空。東西得到了就是有,沒得到就是空。這個空是相對有之空。

2、斷滅空:有些初修行之人對佛法的誤解。以為佛法是消極的,要想修行,就是把一切東西都空掉,把“放下萬緣”,錯誤地理解為“空掉一切東西,什麼都不要,什麼事也不做”。這是未開悟者和世上某些人的一種偏解。他們認為,人活時還是有的,人一死什麼都沒有了,白忙一場。所以活着也不用追求了。是一種對物質的所謂空。

3、析法真空:是小乘羅漢所修。就是把萬事萬物分析到最後,全沒有了,空了。這種認識雖然也悟到了空,但又屬於偏空,不能起任何妙用。認為色是色,空是空,色和空是二不是一。 

4、體法真空:是大乘初門菩薩所修。他們雖然知道當體即空,但卻不知色相本身就是本性的顯現。把性、相分離了,所以仍是偏於空的一邊。 

5、妙有真空:是大乘佛法所主張的。雖然認為萬事萬物的本性是空,實不可得,但妙用無窮。故曰“有而不有,空而不空,妙有非有,真空非空,謂之妙有真空”。徹悟到本性的“體”與萬物的“相”是一不是二。萬事萬物的相正因為內涵着真空本體,故實不可得。而真空之體正是通過萬事萬物的作用,才證實有真空本性的存在。見性在什麼地方呢?就在作用上見。既然有作用,當然是有相,有相才能用,所以體不離相。相體如水和波的關係,水就是波,波就是水,是一不是二。所謂妙有,就不是實有,因為它的本性是真空,妙有只是本性中顯現、變化出來的無窮作用。 

《金剛經》中說,“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”。就是說,我們無論見到任何事物之相,心理很明白這些相都是假相,而顯現這些相的本性是真空,這個真空才是真實不虛,永恆不變的。只有透過事物表相,照見裡面的本性才是見性,才是見如來。所謂見如來,並不是見到身外和萬事萬物之外的某尊有形有相的佛,而是見到我們的真我本性,即宇宙和萬事萬物的本性。佛曾說“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得見如來”。這裡所說的“我”,即是本性。 

微信搜索公眾號:九鯉仙蹤
所有方劑僅供參考,不可傳播!謹遵醫囑,不得亂用!否則自負全責!
神農百草園 » 照見五蘊皆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