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》藥性總結

麻黃髮汗,最為雄驍;入足太陽之經絡,啟手太陰之皮毛。細辛溫經而散水,少陰頭痛而能療。

柴胡為少陽之專家,在經主氣而在藏主血。葛根為陽明之的葯,脾渴可解而胃熱能消。

補脾胃而升其陽,須升麻兮為引;通陽氣而發其表,用蔥白兮焉逃。瓜蒂吐寒飲於胸次,桔梗引藥力於至高。

發表吐涌,約此八條。

桂枝上行, 虛實兩便:血氣欲和,汗則自生;榮衛既調,汗亦自止。大熱善走, 厥惟附子:能退陰而還陽,可起死而回生。

乾薑能去沉寒,性不走而莫比;又引氣而入氣分,亦引血而歸血里。若欲止嘔溫中,則生薑可喜;人知其散風寒若彼,誰知其行脾津如此。

茱萸大溫,三陰並理;止寒痛於腹心,下逆氣於胸里。蜀椒引腎逆以歸經;巴豆泄糟粕而消癖。至厚朴之除脹消痰,亦因其下氣耳。

溫熱八種,約略盡矣。

至於平補,亦有數端:

參能補氣,而生土、生金,則生熟異用;術能益脾,而發汗、止汗,則蒼白殊觀。

生地補真陰而涼血熱;當歸入大厥而散內寒。甘草功大,止痛於咽,善瀉心者,炙之能補;遇勢急者,緩之能安。

萎蕤治風濕而兼代參芪,粳米益脾胃而仍補下元。健土勝水,飴棗一般,一入氣分則不謀而然。

阿膠為肺家要葯,虛實嗽皆可安痊;苟潤燥而止痛,則須食蜜之甘。半夏止嘔,又治寒痰;能燥津液,渴者忌焉。

杏仁下氣而潤肺;桃仁破血而緩肝。 甘瀾水主傷寒之陰症;麻子仁潤陽明之便難。

雞黃入陰而補不足;漿水化滯而解渴煩。又喜潦水發蹤,而無助濕之偏。

若夫茯苓止渴而通小便,更利滯血於腰間;是生津緩脾之妙藥,尤助陽除濕之神煎。

豬苓去濕而止水逆之吐;澤瀉行水而除淋瀝之艱。滑石去濕熱而通陰竅;通草去肺熱而開化源。

五者皆燥利之葯,臨時在用者之權。

乃若芍藥斂血,性味寒酸;白補赤散,腹痛可安。五味子亦收肺氣,宜常服於暑天。

麥冬專入肺經,生津液而行血脈;天冬兼滋腎氣,泄滯血而助其元。

枳實療痞滿而治胸痹,不獨為功於下部;枳殼醫血痔而利大便,非徒降氣於高巔。

貝母則息嗽止渴,去心腹之結實;旋覆則軟痞治噫,消胸膈之稠黏。小豆逐水,即排膿而亦用;烏梅雲嗽,以治疣而能兼。

如收斂之諸葯,得苦酒而乃全。

且如瀉熱則宜苦寒,療疾各有其道:黃芩泄大腸而入膽部,除熱濕以有功;黃連泄心火而清中焦,入眼科而益妙。

梔仁泄肺火,故得津液之下行;黃柏泄膀胱,尤為滋腎之聖葯。泄胃火則用石膏,熱得白虎方效;知母清無根之腎火,又涼肺金而行水竅。

溫瘧猖狂, 用白頭翁;熱利下重,秦皮與用。血分泄葯,大黃為宗;酒浸可上,酒洗留中。

芒硝潤下而軟堅陷胸。香豉去滿,發汗得蔥;得薤治痢,得酒治風。茵陳蒿治疸、治黃,為除熱濕之葯;土瓜根去邪、去水,有治瘟疫之功。

瓜蔞實補肺降痰,止消渴而胸垢可洗;瓜蔞根生津解熱,消腫毒而月水能通。

連翹主瘀熱之在里;竹葉止喘促之上沖。葶藶之辛以降氣;梓皮之苦以去蟲。寒泄各用,以發群蒙。

又有破堅下水,大戟與甘遂同稱;散濕下行,商陸與芫花並利。蜀漆破血而補飛神;海藻消腫而泄水氣。

斂正氣、固脫陽,則加龍骨; 止心痛、軟脅腎,則加牡礪。石脂溫清,可暖下焦;代赭甘寒,能鎮水逆。

鉛丹微冷,是鎮驚安吐之良方;餘糧性澀,為陽明血分之重。豬膚治客熱於少陰;膽汁治熱渴而生脈。人尿主引火下行;中褌主陰陽病易。

仲景有百十三方,用藥總八十九味,能因葯而思方,自神理之可會。

微信搜索公眾號:九鯉仙蹤
所有方劑僅供參考,不可傳播!謹遵醫囑,不得亂用!否則自負全責!
神農百草園 » 《傷寒論》藥性總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