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帝問曰,余聞天為陽,地為陰。日為陽,月為陰。大小月,三百六十日,成一歲,人亦應之。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,其故何也?

黃帝問說,我聽說天為陽,地為陰。太陽為陽,月亮為陰,曆法上大、小月之分,共成三百六十日,而成一年,人也應是相同於此一天地間的紀律。但人體上的陰陽布列,並非對應於外界之陰陽;如天陽在上,地陰在下,但人身上卻上有陰經,下也有陽經。如此與天地不應合,為什麼呢?

歧伯對曰,陰陽者數之可十,推之可百,數之可千,推之可萬。萬之大,不可勝數,然其要一也。天覆地載,萬物方生。未出地者,命曰陰處,名曰陰中之陰。則出地者,命曰陰中之陽,陽予之正,陰為之主。故生因春,長因夏,收因秋,藏因冬,失常則天地四塞。陰陽之變,故在人者,亦數之可數。

歧伯回答說,如果要盡分陰陽,粗分可數出十種,推演則至百種,細數陰陽可至千種不同,再依此推演則可至上萬種不同。至萬時數極大,無法勝數,如果知道要法,則可簡化為一種規律即可明確。天陽無所不覆,地陰能受納萬物之承載,萬物因此而能生長。凡世上萬物在地中的皆屬陰,故可名之為「陰中之陰」。從地中出來的,可命名為「陰中之陽」,此際其因有陽而能有名有形,有內在之陰而有生命之主。所以大自然中,萬物能生,則因春季之時令所成;萬物能長大,則因夏季之陽盛;萬物之收斂,乃因秋季之肅殺;萬物之藏晦,乃因感受冬季之酷寒;自然界之常規一旦失去正常,會造成天地陰陽之不交流而阻塞。是故陰陽之變化在人體中亦如自然界一樣,可以明確的區列出來。

帝曰,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。

黃帝說:希望你能說明三陰三陽在人體內聚合互動的情形。

歧伯曰,聖人南面而立,前曰廣明,後曰太沖。太沖之地,名曰少陰。少陰之上,名曰太陽。太陽根起於至陰,結於命門,名曰陰中之陽。中身而上,名曰廣明。廣明之下,名曰太陰。太陰之前,名曰陽明。陽明根起於厲兌,名曰陰中之陽。厥陰之表,名曰少陽。少陽根起於竅陰,名曰陰中之少陽。是故三陽之離合也。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。三經者,不得相失也。搏而勿浮,命曰一陽。

歧伯回答說,古之聖人是先立名的,如果以一個人面向南站立為標準,面前的空間名「廣明」,因其受陽最足,背後之部位可稱為「太沖」,因此處為陰陽相聚衝激之地,又可名「少陰」。在少陰以上的部位,名為「太陽」,而太陽乃如木之枝葉茂盛,其根出之地下,在人體雙足小趾之端,此位名「至陰」,由至陰到背部第十四椎處即命門處,如根會結於樹木之始出地之位,故名為「陰中之陽」。身體前方為「廣明」,「廣明」之下方即為「太陰」。「太陰」之前部,即是「陽明」。陽明是消化傳導之系統,即中醫之「胃氣之源」,其根在足背上第二足趾之端,即「厲兌」穴位,陽明為「陰中之陽」,即陰陽交聚分合之所也。「厥陰」乃陰之至極,其與表陽相通之地即為「少陽」。少陽系統拫源於足第四趾端之「竅陰」穴,又可名為「陰中之少陽」。所以三陽之互動關係,吾人可說「太陽」即「開」,也就是人體與自然界交界之地;「陽明」為「闔」,也就是把自然界之食物收合分解各取所需之處所。「少陽」又叫「樞」,就是運輸養份代謝廢物排出之管道樞紐。此三陽經互相生化,各有其動,不得損一,否則必失其動能,其三陽之相搏而不相悖,又可名為「一陽」。

帝曰,願聞三陰

黃帝說,那三陰又如何呢?

歧伯曰,外者為陽,內者為陰。然則中為陰。其沖在下,名曰太陰。太陰根起於隱白,名曰陰中之陰。太陰之後,名曰少陰。少陰根起於湧泉,名曰陰中之少陰。少陰之前,名曰厥陰。厥陰根起於大敦,陰之絕陽,名曰陰之絕陰。是故三陰之離合也,太陰為開,厥陰為闔,少陰為樞。三經者,不得相失也。搏而勿沉。命曰一陰。陰陽𩅞𩅞,積傳為一周。氣里形表,而為相成也。

歧伯回答,人之外表為陽,體內為陰。以陰內為論,人身之中位為陰。其下部位為「太陰」。「太陰」之根源於足大趾之「隱白」穴,此為「陰中之陰」。其後為「少陰」。少陰根源於足底之「湧泉」穴,為「陰中之少陰」。在少陰之前為「厥陰」,厥陰之根源於「大敦」穴,此為「陰中之至陰」,其絕無陽氣,故名「絕對之陰」。這是三陰進退聚合之法則,「太陰」為司開之能,受納由「陽明」進入之五穀精華,「厥陰」為「闔」,為血之盡,為營養供應之最末端,故為「闔」。而「少陰」為樞紐,主司太陰與厥陰之貫通能量之源也。此三陰互相幫助,不可失一也。其相搏而不相失,故可以「一陰」為名。陰陽互相來往,生生不息,運行身體周而復始。氣行在里而形之於表,相輔相成也。

微信搜索公眾號:九鯉仙蹤
所有方劑僅供參考,不可傳播!謹遵醫囑,不得亂用!否則自負全責!
神農百草園 »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