陰陽別論篇第七
黃帝問曰,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?
黃帝問道,聽說人體有四經與十二從,這如何解釋呢?
歧伯對曰,經應四時,十二從應十二月,十二月應十二脈。脈有陰陽,知陽者知陰,知陰者知陽。凡陽有五,五五二十五陽。所謂陰者,眞藏也。見則為敗,敗必死也。所謂陽者,胃脘之陽也。別於陽者,知病處也。別於陰者,知死生之期。三陽在頭,三陰在手,所謂一也。別於陽者,知病忌時。別於陰者,知死生之期。謹熟陰陽,無與眾謀。所謂陰陽者,去者為陰,至者為陽。靜者為陰,動者為陽。遲者為陰,數者為陽。凡持眞脈之藏脈者,肝至懸絕急,十八日死。心至懸絕,九日死。肺至懸絕,十二日死。腎至懸絕,七日死。脾至懸絕,四日死。
歧伯回答道,肝、心、肺、腎為四經,其與自然界中的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相同;十二從為十二經脈,即人體中手足之各三陰三陽十二經脈,就如同一年之十二個月。脈也分左陰右陽,輕按為陽,重按為陰,能知曉陽者必知陰,反之亦然。因為陰陽關係緊密切合,必須全盤知曉。凡陽脈分五種,各因春、夏、長夏、秋、冬不同而有異,如再嚴格區分,則可分二十五脈。而陰脈,乃所謂真臟脈也,即弦、洪、緩、浮、沉五種脈,如陰脈全現此種完全之脈,則必危矣,其果必死。陽脈也就是能察到胃腸消化系統的運作能力,也就是胃氣。如果胃氣與五臓之陰脈十分調和,表示五臟能吸收由胃中攝取之營養,此必為健康之人。當陽脈不正常時,則可知何處無法受納胃中之營養,故知其必生病變。能辨別出陰脈氣絕而現真臓脈者,就可以利用四季生克關係,而預知患者之死期及愈後。身上陽脈部位可從頸部人迎脈察知,而陰脈可從手部之寸脈察之,部位雖異,其理則一也。能區分陽脈氣之強弱的人,能預知病人生死之期。醫師能心領神會陰陽者,必能明確的治療病人,不須與他人商議,也不會被不正確的學說所蒙蔽。所謂「陰陽」者,如僅用手脈來分析,可以說寸部為陽,尺部為陰;脈形欲去不留為陰,脈至有愈強之勢為陽;脈靜而微為陰,動而快速的為陽;脈遲緩無力者為陰,脈數而有力者為陽。如有遇脈形為真臓之脈即肝弦、心洪、脾緩、肺浮、腎沉如石等,如肝脈為弦至急者,十八日必死;心脈洪大而堅搏,則九日死;肺脈至浮如羽毛,則十二日死;腎脈至沉如河中之石,則七日死;脾脈若緩如雀啄屋漏,則四日內死。
曰,二陽之病發心脾,有不得隱曲,女子不月。其傳為風消,其傳為息賁者,死不治。曰,三陽為病發寒熱,下為癰腫,及為痿厥腨㾓。其傳為索澤,其傳為頹疝。曰,一陽發病,少氣善欬善泄。其傳為心掣,其傳為隔。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,名曰風厥。二陰一陽發病,善脹心滿善氣。三陽三陰發病,為偏枯痿易,四支不舉。鼓一陽曰鉤,鼓一陰曰毛,鼓陽勝急曰弦。鼓陽至而絕曰石,陰陽相過曰溜。陰爭於內,陽擾於外,魄汗未藏,四逆而起。起則熏肺,使人喘鳴。
又說,如果陽明之胃氣無法供給心臓、脾臓之營養,則必生有隱疾,以男人來說必精少,女子來說必月經停滯。如再纏綿不愈,則必人體津液耗損,日益消瘦,而時常如氣喘一樣的喘息短氣,到此程度病巳深,死期近也。又太陽經有病變,表現出為發熱惡寒或下半身癰腫,有時為肌肉萎縮發冷,腿肚抽筋酸痛,如無明醫治療,則必延伸成皮膚粗糙,或腸疝氣等癥狀。又如為少陽受病,則病人呈現短氣易咳下痢的現象;如纏綿日久,其必導致心臌痛或食不下咽,大小便不利的現象。如為陽明胃氣與厥陰肝臓有病變,則病人呈現易驚、易怒、背痛,常生噫氣、喜欠伸等癥狀,此名「風厥」。如是少陰、少陽合病時,則會出現胃脘脹滿、四肢腫脹、心胸氣悶、常長噓短嘆的現象。如是太陽,太陰同時受病,病人必有半身不遂且肌肉萎縮麻痹、四肢不聽指揮之現象。脈之形如下,如全部寸,關、尺三部之脈如鉤,其堅而搏,累累然如果子成串一樣,如外形為毛,則其狀為大且虛而無力狀,如脈形成為琴弦一樣繃緊而堅急如刀,就是弦脈。又脈堅如石且堅而不變,輕按重按都一樣,則名之石脈。陰陽之脈中,如流水一樣,時陰時陽則為溜脈。如里陰盛而起爭,陽受擾於外,陰陽不和時,必令肺中津液無法收藏,必汗流不止,造成四肢冰冷的現象。陽氣無法下降與陰和,必上浮至肺,令病人喘嗚不止。
陰之所生,和本曰和。是故剛與剛,陽氣破散,陰氣乃消亡。淖則剛,柔不和,經氣乃絕。死陰之屬,不過三日而死。生陽之屬,不過四日而死,所謂生陽死陰者,肝之心,謂之生陽。心之肺,謂之死陰。肺之腎,謂之重陰。腎之脾,謂之辟陰,死不治。
人體中陰之作用在於與陽和,如果過盛則陰盛陽必衰敗破散,陽一旦失去作用,陰無陽在外面守,則陰亦必流失而亡。如陽氣弱則陰亦會勝而不柔,以致經脈的流行必斷絕。陰一旦消亡,不出三日必死。陽過盛而陰竭,也不出四日必死。有所謂生陽死陰者,肝臟之生乃有心臓,此相生的狀態即生陽;心臓有病造成肺臓的衰竭,謂之死陰。肺臟津液下降入生腎津,則謂之「重陰」;如是腎臟衰竭乃至脾臓受損,謂之「辟陰」,因先天與後天皆大損,必死不治。
結陽者,腫四肢。結陰者,便血一升,再結二升,三結三升。陰陽結斜,多陰少陽,曰石水,少腹腫。二陽結,謂之消。三陽結,謂之隔。三陰結,謂之水。一陰一陽結,謂之喉痹。陰搏陽別,謂之有子。陰陽虛,陽辟死。陽加於陰,謂之汗。陰虛陽搏,謂之崩。三陰俱搏,二十日夜半死。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。一陰倶搏,十日死。三陽俱搏且鼓,三日死。三陰三陽俱搏,心腹滿,發盡不得隱曲,五日死。二陽倶搏,其病溫,死不治,不過十日死。
陽氣運行如受阻,結而不通,病人必四肢腫脹。陰氣如結而不通,血必無法進入該臓,結集於外,終而造成血管破裂,血入腸而下血約一升左右(今之四十CC),如二臓結則加倍,三臓結則更重至三倍。如果陰陽同時受阻不通流,此時如呈現陰盛陽弱,則名之「死水」,病人小腹腫脹,小便不出。如陽明胃氣過熱無法宣洩,名之「消」,病人渴飲而消瘦。又如大陽受困,則名「隔」,病人污不出便亦不出。如太陰受損,名為「水」,病人出現水腫。又如厥陰少陽不通,則生喉痛,呼吸困難。又如尺中陰脈主血,如搏動壯盛,且寸脈之陽脈區分為二條,乃意病人懷孕了。如果陰脈,脈皆虛,病人又呈現下痢津液不守的現象,乃必死之候。在尺部陰脈部位摸到陽脈,表示陰之津液向外走,乃出汗之症。如果尺部陰脈極虛弱,陽脈又搏勝,其名為「崩」,乃大量出血之候。陰脈本沉今搏,如太陰脾脈、肺脈搏而不沉,必在二十二日內之半夜中死亡。又如少陰之心臓、腎臓出現搏而不沉之脈,則在十三日內,黃昏時必死。如厥陰之肝與心包脈搏而不沉,失去作用,十日內必死。如果大陽脈即膀胱、小腸的脈氣出現強烈的搏動互不通相讓,則必三日內死,此因陽欲盡出故也。又如太陰之脾與肺和太陽之膀胱和小腸,其脈皆呈現搏盛之狀,必造成病人心腹脹滿,大小便不通,但坐不得卧狀,其五日內必死。如果陽明之胃與大腸互相搏盛而失其作用,病人必生熱性病不見寒症,此亦死症,不出十日便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