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之合,脈也。其榮色也,其主腎也。肺之合,皮也。其榮毛也,其主心也。肝之合,筋也。其榮爪也,其主肺也。脾之合,肉也。其榮唇也,其主肝也。腎之合,骨也。其榮發也,其主脾也。

心氣所聚合之處,即為血脈,其表現在外形上為面上之氣色,能制抑心臟的是腎臟。肺氣所聚合之處,是皮膚,而體毛是其表徵,受制於心臟。肝氣所聚合之處,在筋上,指甲是其表徵,受肺臟之牽制。脾氣所聚合之處在肌肉,其表現在唇上,受肝臟的牽制。腎氣所聚合之處為骨骼,其發於表在頭髮上,受制於脾臟。

是故,多食咸,則脈凝泣而變色。多食苦,則皮槁,而毛拔。多食辛,則筋急而爪枯。多食酸,則肉胝皺而唇揭。多食甘,則骨痛而發落。此五味之所傷也。

因此可知,人食過咸之食物,會造成血服中的血變黏稠,脈行澀滑,氣色失去光澤。若食了過多苦味的食物,則皮膚會變為枯槁,體毛脫落下來。若食過多辛辣的食物,則會造成筋的拘急,指甲枯萎。若食過多酸味的食物,則會呈現肌肉荽縮,嘴唇上卷。若食過多甜味的食物,會造成骨痛而落髮。這是飲食不知節制,而造成人體上的病變。

故心欲苦,肺欲辛,肝欲酸,脾欲甘,腎欲咸。此五味之所合也。五藏之氣。故見色青如草茲者死。黃如枳實者死。黑如炱者死。赤如壞者死。白如枯骨者死。此五色之見死也。青如翠羽者生。赤如雞冠者生。黃如蟹腹者生。白如豕骨者生。黑如烏羽者生。此五色之見生也。

所以心喜苦味,肺喜辛味,肝喜酸味,脾喜甘味,腎喜鹹味,這是五味應合於五臟,五味之精氣造成五臓生氣之源也。若見病人面色如青草一樣,是因為肝巳不受酸味之精氣,失去功能,以致應入肝之酸味,上升到面上而呈現木之原色,為大凶之死兆。依此類推,病人面色黃如枳實一樣,呈現深黃而無光澤,也是死症。若面色出現如煤一樣黑而無光,也是死症。若面上出現赤紅色如壞血一樣的黯色,亦為死症。若出現像枯骨一樣沒有光澤的灰白色,也是死症。這是病人呈現於臉上的五種死色。但如青色而光澤鮮艷,此為生也。赤色如雞冠之鮮紅,也是生色。黃色如蟹黃一樣的潤澤,也是生色。白色如豬油一樣的油光,也是生色。黑色時呈現出光亮如羽毛者必生也。以上則是見到病人呈現此五色而知其必生也。

生於心,如以縞裹朱。生於肺,如以縞裹紅。生於肝,如以縞裹紺。生於脾,如以縞裹括樓實。生於腎,如以縞裹紫。此五藏所生之外榮也。

舉凡生於心氣,所產生的紅色,其外如用白絹裹紅色一樣。生於肺氣,則如用白絹包淺紅色一樣。生於脾氣時,則如以白絹包住括樓實一樣,白中帶潤黃之色也。生於腎的精氣,則會出現像用白絹包裹住紫色一樣的氣色。這是五藏所生出之精氣,榮華展現於體外的明顯區分。

色味當五藏。白當肺辛。赤當心苦。青當肝酸。黃當脾甘。黑當腎咸。故白當皮。赤當脈。青當筋。黃當肉。黑當骨。諸脈者,皆屬於目。諸髓者,皆屬於腦。諸筋者,皆屬於節。諸血者,皆屬於心。諸氣者,皆屬於肺。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。

色與味和五髒的闕系如下,白色與辛味相當於肺;紅色與苦味相當於心臟;青色與酸味相當於肝臓;黃色與甘味相當於脾臓;黑色與緘味相當於腎。所以皮為白色,血脈為赤色,筋為青色,肉為黃色,骨為黑色。所有經脈必上會於眼目,所有骨中的髓皆入於腦,所有的筋皆附屬在關節上,所有的血皆受心之管柬,所有的氣皆因肺盛衰而盛衰,這是全身上下相通的闕系,恆久不變的。

故人卧血歸於肝。肝受血而能視。足受血而能步。掌受血而能握。指受血而能攝。卧出而風吹之,血凝於膚者為痹。凝於脈者為泣。凝於足者為厥。此三者,血行而不得反其空,故為痹厥也。

通常人在睡覺時,大部份的血會進入肝,魂固守肝位故能眠。肝因能受納血化濁血為清血,故目清能視;足因能受血之充潤故有力而能行;手掌因有血入而能握物,血足且力貫指尖,故手指能抓物有力。因此全身上下都因有血的貫輸,而能隨心所欲的活勛。人於睡眠時,血會大量聚集在肝中,固表之氣會退入體中,於此際如果被褥沒有蓋好因而受風,如果風寒入皮中,則往後血液無法透達皮表,此時會呈現出麻痹的癥狀;如果風寒進入血脈,使血管的伸縮無法自如,則血行必生滯,如果因此造成足部的血滯,則必生足冷冰的現象。這以上都是因為血無法透速所有的血脈末稍,因而產生的麻痹與足冷癥狀。

人有大谷十二分,小溪三百五十四名,少十二俞。此皆衛氣之所留止,邪氣之所客也。針石緣而去之。

人身上有大經脈的俞穴共十二處,為五臟六腑氣血與經絡交會之大穴,分別是肺、心包,心、肝、膽、脾、胃、三焦、腎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等十二俞穴位;又全身上下共三百五十四穴的小穴,共計三百六十六穴,這些部位都是固表之衛氣出入所在,是防衛身體的重要部位,也就是免疫系統分布處所,同時也是病邪進入身體的地方。所以一旦病邪進入身體時,停留於穴位上,此際可用針灸促使衛氣運行(免疫系統),使病邪離開身體。

診病之始,五決為紀。欲知其始,先建其母。所謂五決者,五脈也。是以頭痛巔疾,下虛上實。過在足少陰巨陽,甚則入腎。拘蒙招尤,目冥耳聾,下實上虛。過在足少陽厥陰,甚則入肝。腹滿脹,支鬲胠脅,下厥上冒。過在足太陰陽明。咳嗽上氣,厥在胸中。過在手陽明太陰。心煩頭痛,病在鬲中。過在手巨陽少陰。

診斷病情的開始,必須以「五決」為方法規範。要知道病之所在,必須先徹底了解什麼是正常狀。所謂「五決」者就是「五脈」,也就是五臟之氣脈也。

(一)人之所以有頭痛癲癇,因其下焦虛而上焦實,其病因在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,嚴重時病會進入腎臟。

(二)目不明視力減退,身體搖晃不止,人暈眩且耳生聾,此因下實而致上虛,病在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險肝經,嚴重時,病邪入肝。

(三)小腹脹滿,胃中亦脹,脅肋部位苦滿,乃因為血無法向下行入足,以致下體之冰寒反向上延伸入腹所致,其病在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上。

(四)病人咳嗽且逆氣不下,因寒在胸中,胸為諸陽之聚所,今為寒居故如此,病在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上。

(五)心情煩燥且頭痛,此病生在胸膈的橫膈上,津液不足造成燥氣,其病在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上。

夫脈之大小,滑澀浮沉,可以指別。五藏之象,可以類推。五藏相音可以意識。五色微診,可以目察。能合脈色、可以萬全。

人的服象有滑、澀、浮、沉等,此可以用手指來區分。五臟產生的現象,可以用理論去推演。五臓中發出的聲音,可以用聽法而能瞭然於胸。五色上細微之變化,可以用眼睛仔細的觀察出來。只要脈正常,色也正常,人能色、脈吻合,必為一健康之人。

赤脈之至也,喘而堅。診曰有積氣在中,時害於食。名曰心痹。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,故邪從之。白脈之至也,喘而浮。上虛下實,驚有積氣在朐中,喘而虛。名曰肺痹,寒熱。得之醉而使內也。青脈之至也,長而左右彈。有積氣在心下,支胠,名曰肝痹。得之寒濕,與疝同法。腰痛足清頭痛。黃脈之至也,大而虛。有積氣在腹中,有厥氣。名曰厥疝。女子同法,得之疾使四支,汗出當風。黑脈之至也,上堅而大。有積氣在小腹與陰,名曰腎痹。得之沐浴清水而卧。凡相五色之奇脈,面黃目青,目赤,面黃目白,面黃目黑者,皆不死也。面青目赤,面赤目白,面青目黑,面黑目白,面赤目青,皆死也。

心脈洪大如滾水而來,按之力強而堅,面色紅赤者,病人必呈現出喘嗚嚴重之狀,診斷時可說此因有多餘之積氣停滯胸中不去,有時因飲食不當引起,病名「心痹」,有時亦因病人思慮過重心氣損傷至虛,病邪乘虛而入造成的。

病人面色蒼白且脈浮又無力,喘患不止,此為下實上虛之癥狀,上氣不足,病人易驚,且喘而虛弱,此名「肺痹」,因血無法灌入胸中產生的,有忽冷忽熱之狀,其病因在大醉之後強力入房而產生的。

病人面色青,脈又如琴弦一樣勁急,脈象呈長條狀且重按時左右彈出不止,此乃氣血不通,積滯於臂部及胸肋位,病名「肝痹」,此因久居寒濕之地,下焦寒且濕,此與疝病同類,病人必腰痛足冷頭痛。

病人面黃且脈出現大而中虛空的時候,此必氣血阻滯停聚少腹內,造成寒氣停留,病名為「厥疝」,女人也相同於男人,造成婦科問題,得到此病,必四肢沉重倦怠,乃肇因於大污後當風,風邪入肌肉所致也。

凡是病人面黑且脈盛大,按之脈上跳有力又粗大,此必氣血停滯於小腹與會陰之所,名曰「腎痹」,此病得之於冷水沐浴後立刻卧床睡覺至而致。

凡是吾人視五色之變化脈象,如果呈現面色黃眼目發青或面色黃眼目發赤紅,面色黃眼目白色,面色黃眼目發黑等等氣色時,病人必不死。其因黃為土,色黃胃氣猶存之兆也。一旦病人面色青而眼袋赤,面色赤紅而眼袋白,面色青而眼袋黑,面色黑而眼袋白,面色赤而眼周圍呈青色時,必胃氣已絕,故不見黃色,此皆必死之候。

微信搜索公眾號:九鯉仙蹤
所有方劑僅供參考,不可傳播!謹遵醫囑,不得亂用!否則自負全責!
神農百草園 » 五藏生成篇第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