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機眞藏論篇第十九

黃帝問曰,春脈如眩,何如而弦?

黃帝問道,請問春季時,常人之脈為何如弓弦一樣呢?

歧伯對曰,春脈者,肝也。東方木也。萬物之所以始生也。故其氣耎弱,輕虛而滑,端直以長,故曰弦。反此者病。

歧伯回答道,春脈就是肝脈,是肝氣最旺之時,其屬東方屬木,天地萬物自春季始生也。因為生之始,故其氣較軟而虛滑輕鬆,形如弓弦一樣較長且直,故名弦脈。與此相反之脈,則為病脈。

帝曰,何如而反?

黃帝問,所謂反者,是什麼樣的脈?

歧伯曰,其氣來實而強,此謂太過。病在外。其氣來不實而微,此謂不及。病在中。

歧伯答道,如果脈氣來時堅實且強,這就是太過了,病生體外。如果服氣來時空虛而微小,這就是不及,表示體內有病。

帝曰,春脈太過與不及,其病皆何如?

黃帝問,春之脈如果太過或不及,又代表什麼病狀呢?

歧伯曰,太過則令人善忘,忽忽眩冒而巔疾。其不及,則令人胸痛引背,下則兩脅胠滿。

歧伯回答道,脈呈太過表示病人善忘,頭腦不清昏昏然,眼目髪黑而暈厥。如為不及,會令人胸痛牽引背都,向下發展為兩膝位脹滿等癥狀。

帝曰,善。夏脈如鉤,何如而鉤?

黃帝說,答得好。那夏天是鉤脈,其脈形如何呢?

歧伯曰,夏脈者心也。南方火也。萬物之所以盛長也。故其氣來盛去衰,故曰鉤。反此者病。

歧伯回答道,夏季為心脈也,心屬南方屬火,萬物因熱而盛長,所以脈氣必來時盛大去時衰弱,此為鉤脈。與此相反表示有病也。

帝曰,何如而反?

黃帝間,所謂「反脈」是什麼呢?

歧伯曰,其氣來盛,去亦盛,此謂太過。病在外。其氣來不盛,去反盛,此謂不及。病在中。

歧伯答道,如果脈來盛大,去時亦大,這就是「太過」了,病生於外。如脈來不盛,去時反盛,這就是「不及」,也可說是寸脈微弱,尺脈盛大亦同,其病在體內也。

帝曰,夏脈太過與不及,其病皆何如?

黃帝問,夏脈呈過分與不及時,其病症如何呢?

歧伯曰,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,為浸淫。其不及則令人煩心,上見欬唾,下為氣泄。

歧伯回答道,如果太過時,今人全身發熱而皮膚痛,甚而出現皮廣化膿紅腫的浸淫瘡(丹毒)。不及時,會今人心情煩躁,熱上入肺則生咳嗽吐涎,熱向下則生氣泄或下血等症。

帝曰,善。秋脈如浮,何如而浮?

黃帝說,答得好。那秋季脈為浮脈,何者為浮脈呢?

歧伯曰,秋脈者,肺也。西方金也。萬物之所以收成也。故其氣來,輕虛以浮,來急去散,故曰浮。反此者病。

歧伯對曰,秋季之脈為肺脈也,肺屬西方屬金性,此時為天地萬物收成之時節也。故此服氣來時必輕浮於皮表,且其勢來急去而散也,這就是「浮脈」之意,與此相反者病也。

帝曰,何如而反?

黃帝問,如何是與它相反的脈呢?

歧伯曰,其氣來毛而中央堅,兩傍虛,此謂太過。病在外。其氣來毛而微,此謂不及。病在中。

歧伯回答道,其脈來如按羽狀,中央堅硬雨邊虛空,這就是「太過」了。病生體外。脈形如羽毛一樣但應手則微弱,這是「不及」也,病在體中。

帝曰,秋脈太過與不及,其病皆何如?

黃帝問,當秋季之脈出現「太過」與「不及」時,病人有何癥狀?

歧伯曰,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,慍慍然。其不及則令人喘,呼吸少氣而咳。上氣見血,下聞病音。

歧伯回答道,出現「太過」的秋脈,病人會氣上沖胸而背痛,胸中不舒服而欲吐。若是「不及」的秋脈,則會發生氣喘。呼吸急促且咳嗽不斷。氣若上沖不止,會咳血,氣若下降則病人會氣喘咻咻不止。

帝曰,善。冬脈如營,何如而營?

黃帝說,答的好。而冬服妤像耕田一樣,為何會如此呢?

歧伯曰,冬脈者,腎也。北方水也。萬物之所以合藏也。故其氣來沈以搏,故曰營。反此者病。

歧伯回答道,冬服為腎之脈,腎屬北方屬水,天地萬物收藏之所,因此冬季之脈必深沈且搏動有力,如像耕田一樣,故名為「營」,凡脈狀與此相反者為病。

帝曰,何如而反?

黃帝問,何謂相反的脈呢?

歧伯曰,其氣來如彈石者,此謂太過。病在外。其去如數者,此謂不及,病在中。

歧伯回答道,脈氣來時如石彈一樣圓圓硬硬的,遣就是太過的脈,病生體外。脈氣去時如同數種細脈相聚在一起者,此為不及之脈,病在體內。

帝日,冬脈太過與不及,其病皆何如?

黃帝問,當冬季之脈出現「太過」與「不及」時,病人癥狀如何?

歧伯曰,太過則令人解㑊,督脈痛而少氣不欲言。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。䏚中清,脊中痛,少腹滿,小便變。

歧伯回答道,太過之脈使病人出現極易疲勞的癥狀,背脊痛且呼吸很淺,病人不喜發言。若是「不及」之脈,則會令人胸中空空如懸,好像飢餓一樣。腰部寒冷,脊椎酸痛下腹脹滿,小便淋瀝不暢。

帝曰,善。帝曰,四時之序,逆從之變異也。然脾脈獨何主?

黃帝說,答得好。黃帝又說,對於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會出現四季不同之常脈與病脈已有了解,但對脾脈並未說明,請為說明之。

歧伯曰,脾脈者,土也。孤藏以灌四傍者也。

歧伯答道,脾脈是中央土也,位四臓之中央,主要功用在對肝、心、肺、腎臟貫注胃氣,這是動能之源。

帝曰,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?

黃帝說,那脾的狀況,可否從脈中察出來呢?

歧伯曰,善者不可得見,惡者可見。

歧伯回答說,脾臟正常時,為人之常態,一般無法知道;但脾一旦失去作用,則脈會明顯的反應出來。

帝曰,惡者何如可見?

黃帝問,有病的脾脈又如何呢?

歧伯曰,其來如水之流者,此謂太過。病在外。如鳥之喙者,此謂不及。病在中。

歧伯回答道,脈會出現像流水一樣,連續狀而不停止,這是「太過」之脾脈,主病生體外。如脈現如鳥之啄物,跳跳停停的,就是「不及」之脈,這是指病在體內。

帝曰,夫子言脾為孤藏,中央土以灌四傍。其太過與不及,其病皆何如?

黃帝問,老師說脾是孤贓,位於中央,像土一樣營養四周臓腑,如果脈現「太過」或「不及」,那又有哪些癥狀呢?

歧伯曰,太過則令人四支不舉。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,名曰重強。

歧伯答道,脈呈「太過」狀,表示病人四肢不舉且有沉重感;若呈「不及」狀,則病人的五官及大小便必喪失功能閉塞不通,會使五臟之氣混亂,又名「重強」。

帝瞿然而起,再拜而稽首曰,善。吾得脈之大要,天下至數,五色脈變,揆度、奇恆,道在於一。神轉不回,回則不轉,乃失其機。至數之要,迫近以微。著之玉版,藏之藏府,每旦讀之。名曰玉機。五藏受氣於其所生,傳之於其所勝。氣舍於其所生,死於其所不勝。病之且死,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,病乃死。此言氣之逆行也,故死。肝受氣於心,傳之於脾。氣舍於腎,至肺而死。心受氣於脾,傳之於肺。氣舍於肝,至腎而死。脾受氣於肺,傳之於腎。氣舍於心,至肝而死。肺受氣於腎,傳之於肝。氣舍於脾,至心而死。腎受氣於肝,傳之於心。氣舍於肺,至脾而死。此皆逆死也。一日一夜,五分之,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。

黃帝敬畏的長身而起,向歧伯鞠躬而點頭道,答得好,我聽聞了脈法的重點,天地間的真理,五色的脈及變化,及揆度、奇恆的道理,知其道本一也。人的生體運轉不休,不舍回頭,其生命的代謝一旦受到阻力,必須即早使它通順,俟病已至,方才察覺而去治療,時機已失也。這些奧妙的重點,相差極微,必須刻在玉版之上,收藏在內府之中,每日清晨來閱讀它,我為其立名為「玉機」。五臟氣之源於其所生之臟,五臟有病時,如未能治好,會傅到所勝之臟中,這是依陰陽五行之法而來推演的。生命之元氣會居於其所生之臟,會斷絕於所無法傅之臓處,生病之人之所以會死,其初必先傳到其所不能勝之臟處,於是病乃致死。也就是說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,金生水,水生木,這是順行所生。如果氣是逆行的狀況,病人乃死。肝氣足乃生心氣,再傅到脾臟,這是正常;如果肝氣反居於腎,又逆傅到肺中,病人必死。心臟氣旺乃生脾氣,再傅給肺,這是相生故吉,一旦心之氣居於肝中不傳,反逆行到腎臟,則病人亦死。脾氣足則傳入肺,再進入腎臟,這是順氣;如果氣居於心不傅脾,反逆傳給肝,則主死亡。肺氣足則傅入腎臟,再順傅給肝,這是相生;如果氣反居於腎,更逆傳入心,此乃死兆。腎氣足則傅之入肝,再順傅給心,此為順治;若氣反居於肺中,更逆傅給脾時,病人必死。這都是因為氣逆走而致死的。一日一夜十二時辰,吾人可將之分為五區,各主臟氣之流注時間,吾人可用此斷出生死之早晚也。

黃帝曰,五藏相通,移皆有次。五藏有病,則各傳其所勝。不治,法三月,若六月,若三日,若六日,傳五藏而當死。是順傳所勝之次。故曰,別於陽者,知病從來。別於陰者,知死生之期。言知至其所困而死。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。今風寒客於人,使人毫毛畢直,皮膚閉而為熱。當是之時,可汗而發也。或痹不仁腫痛,當是之時,可湯熨及火灸,剌而去之。弗治,病入舍於肺,名曰肺痹,發欬上氣。弗治,肺即傳而行之肝,病名曰肝痹,一名曰厥,脅痛出食。當是之時,可按若刺耳。弗治,肝傳之脾,病名曰脾風。發癉腹中熱,煩心出黃。當此之時,可按可葯可浴。弗治,脾傳之腎,病名疝瘕。少腹冤熱而痛,出白,一名曰蠱。當此之時,可按可葯。弗治,腎傳之心,病筋脈相引而急,病名曰瘛。當此之時,可灸可葯。弗治,滿十日,法當死。腎因傳之心,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,發寒熱,法當三歲死。此病之次也

黃帝說,人體中五臟都互相運貫,且依其相生的順序而運作。五臟中,一旦某一臟有病,會影響到被其所克的臟,如果無法施予正確之治療,常態時有三個月,有時則六個月,急性病的短則三日,慢則六日,其傅入五臓不治而死。這是因病而致臟間以相剋的方式傅遞所致了。

因此能從診脈上察出冑之陽氣盛衰者,就可察出病因,病從何而來,能從脈上察出五臟陰氣之盛衰者,就能斷出病人生死之期。這就是因為時節屬性與所病之臟腑,依五行相剋的法則,知道何時會受到病邪最強力之傷害,終致運轉停止而死亡。因此人體與自然界的節氣是相通的,所以風邪是百病之始生所在,風寒直中於人,令人的皮毛直豎,毛孔閉,體熱充斥於內無法散出,於此時,可以用發汗的方法,使毛孔開而汗出,病邪就會離開身體。病邪若已離表而較深入到肌肉,則會成為麻木不仁或生腫痛,此時當以熱葯燙布或火灸來熨貼所痛之處,或用針刺放血等來使病去。如果施治不當,病邪會入居於肺中,病名「肺痹」,造成病人咳嗽氣逆不下。如此時再不治癒,則病邪就會傅到肝上,這就是肺金克肝木,也就是逆傅,病名「肝痹」,又名為「厥」,會令病人脅痛且食入即吐,此時可按癥狀取用穴道,施用針術來治。如未及治癒,入肝之邪就會再傅到脾,病名「脾風」,病人會全身發黃且腹中熱盛,煩躁不安,甚而汗黃或小便黃。此時仍可用湯藥內服或按摩穴位或以熱藥水浸泡身體。如施治不當,則脾病必內傳腎,此病名「疝瘕」,癥狀為小腹煩熱而刺痛,大小便出白津,另一病名為「蠱」。這時候,也可按症施藥去除病邪。如果治療失當,病邪必由腎再傅入心,病人此時就會呈現出手足痙攣而拘急,此病名「瘛」,此際吾人可用針灸藥物並施,以求病癒。如再失去治療時機,只須滿十日未除,必造成死亡。這是病人體內病邪移轉的次序。若病邪屬慢性疾病,腎之病傅入於心,心為君主之官不受病,此病邪再反轉回歸肺中,肺於始病時即已受損,此時病復傅回肺,就成為肺病之發寒發熱,此病已深且頑固,正常可再活三年,這是病勢較緩時所傅變的法則。

然其卒發者,不必治於傳。或其傳化,有不以次。不以次入者,憂恐悲喜怒,令不得以其次。故令人有大病矣。因而喜,大虛則腎氣乘矣。怒則肝氣乘矣。悲則肺氣乘矣。恐則脾氣乘矣。憂則心氣乘矣。此其道也。故病有五,五五二十五變。及其傳化,傳乘之名也。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中氣滿,喘息不便,其氣動形,期六月死。眞臟脈見,乃予之期日。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中氣滿,喘息不便,內痛引肩項,期一月死。眞臟見,乃予之期日。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中氣滿,喘息不便,內痛引肩項,身熱,脫肉破䐃眞臟見,十月之內死。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肩髓內消,動作益衰,眞臓來見,期一歲死。見其眞臟,乃予之期日。大骨枯搞,大肉陷下,胸中氣滿,腹內痛,心中不便,肩項身熱,破䐃脫肉,目匡陷,眞藏見,目不見人,立死。其見人者,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。急虛身中卒至,五藏絕閉,脈道不通,氣不往來,譬於墮溺,不可為期。其脈絕不來,若人一息五六至,其形肉不脫,眞藏雖不見,猶死也。

但是像一些突發的急性病,則不須考慮其傅變的法則與治法。因為有時它會不按照傅化的順序來發展病情,這是由於人的憂恐悲喜怒等情志上的影響。而改變正常順序,且一發即成重病矣。人常因遇喜而心氣大虛,造成腎氣乘虛而入。人常因盛怒而致肝氣亢奮影響到脾;人過悲而肺氣張而影響到肝;人過恐而致腎氣受損以致脾氣乘虛而入;人遇憂而致肺氣虛損心氣乘虛而入。這是情志過勞而生傅變的五種變化。如果從臟中發出的病有五種,再加上相剋的五種變化,則有五乘以五倍的二十五種變化產生,此二十五種傳乘會影響到正常之傅化,故名「傳乘」。

病人呈現消瘦骨枯,皮骨相連之外形,胸中氣脹,呼吸短促大小便不利,ー呼吸則身體動搖不定,此生命只剩六個月。如果出現真臟之脈,則可依據其相剋之節氣而預知其死亡。如果是同樣癥狀,但病人胸內痛而牽引肩頭,這可預期一月之內必死,若出現真臟之脈,則必死於與其相剋之日。如果同一癥狀出現,加上病人身發熱,肌肉消失,再現真臟無胃氣之脈,病人只剩十個月壽命。如果肉消骨現,皮骨相連,病人動作緩慢無力,再有真臟之脈,如此可斷言病人一年內乃死。再見到真臟之色,就可以知其於所克之日死。又如病人骨消肉陷,胸肋背脊外現,胸中氣脹,腹中疼痛,情鍺不安,肩背生熱,形消肉脫,目眶凹陷,又有真臟之脈,目已不識人,此為立即死亡之徵兆。如果仍能讖人,則必俟所被克之日死。

亦有突然身中他物,身體立虛,造成五臟不受胃氣之津液,血脈水道皆阻塞不通,無法正常呼吸,例如高處墜下或溺於水中,這就不可預期死亡了。亦有脈停止不來,或人一呼吸間脈來五、六次時,而病人處形飢肉皆實,又不見真臟之脈,而卻死亡的。

眞肝脈至,中外急,如循刀刃,責責然如按琴瑟弦。色青白不澤,毛折乃死。眞心脈至,堅而搏,如循薏苡子,累累然。色赤黑不澤,毛折乃死。眞肺脈至,大而虛,如以毛羽中人膚,色白赤不澤,毛折乃死。眞腎脈至,搏而絕,如指彈石,闢辟然。色黑黃不澤,毛折乃死。眞脾脈至,弱而乍數乍踈。色黃青不澤,毛折乃死。諸眞藏脈見者皆死,不治也。

肝的真臟脈形,是由寸口到尺部都繃緊如刀刃,按壓時如按到琴弦一樣,一旦出現此脈,加上病人面色青白不光澤,皮上毛如折曲狀,此為必死。心的真臓脈形,其堅實而有力,按之如摸薏苡子一樣,一粒粒的感覺,病人面色赤且黑,皮上毛如折曲狀,亦為必死。肺的真臟脈形,其形大而中空無力,如像羽毛觸到人的皮膚一樣,病人面色白且紅,又無光澤,皮上毛折曲,則病人必死。腎之真臟脈形,其跳時力強而有時中止,按之有如用指頭去彈石子一樣,感覺其很豎硬的樣子,病人面色黑且黃,又無光澤,皮上毛捲曲者,病人必死。脾的真臟脈形,柔弱無力,忽快忽慢,病人面色會有黃青色,且無光澤,又皮上毛捲曲者必死。凡各臟見其真臟之脈及色,皆為必死之兆。

黃帝曰,見眞臟曰死,何也?

黃帝問道,為什麼出現真臟之脈會死呢?

歧伯曰,五藏者,皆稟氣於胃。胃者,五藏之本也。藏氣者,不能自致於手太陰,必因於胃氣,乃至於手太陰也。故五藏各以其時,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。故邪氣勝者,精氣衰也。故病甚者,胃氣不能與之倶至於手太陰,故眞臟之氣獨見。獨見者,病勝藏也。故曰死。

歧伯答道,因為五臟皆受氣於胃,此其故也。胃,為五臓津液能源之所在也。五臟之氣,不會來自手太陰肺經,都是因為有胃氣,而後再輸送到肺中。五臟各有其氣血流注之時,但都來自手太陰肺經之運送,一旦病邪嚴重,則人之精氣必衰弱。所以嚴重的病人,其胃之氣必然無法與臟氣同時貫注於手太陰肺經中,於是就使真臟之氣獨現。凡獨見真臟之脈,此必病邪已完全破壤其臟之功能,故其必死。

帝曰,善。

黃帝說,答得好。

黃帝曰,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,脈之盛衰,此之新故,乃治之,無後其時。形氣相得,謂之可治。色澤以浮,謂之易已。脈從四時,謂之可治。脈弱以滑,是有胃氣。命曰易治,取之以時。形氣相失,謂之難治。色夭不澤,謂之難已。腺實以堅,謂之益甚。脈逆四時,為不可治。必察四難而明告之。所謂逆四時者,春得肺脈,夏得腎脈,秋得心脈,冬得脾脈,其至皆懸絕沈濇者,命曰逆四時。未有藏形於春夏而脈沈濇,秋冬而脈浮大,名曰逆四時也。病熱脈靜,泄而脈大,脫血而脈實,病在中脈實堅,病在外脈不實堅者,皆難治。

黃帝說,凡是治病必細察其外形、精神與氣色之潤澤,按其脈知何臟為主病,及病情是新病或陳年舊疾,切不可失去治療的時機。外形氣色皆未失真,這是可治之病。如果病人病色很淺,此病易治。按脈時,脈與四季相合時,此病可治,如果脈微弱但內里氣血流暢,這是有胃氣之兆,可稱為易治之病,治之必不失良機。如果外形消痩精神不振,此即難治之病。正常之氣色已失,麵皮無光,這是很難痊癒的病。脈變為堅實且盛大,這代表病越深狀,如果脈形已反逆四季節氣時,此已為無法治癒之病。察知以上四種難治之病時,必須明白告訴家屬。

所謂脈逆四時,即春季得到肺脈,夏季得到腎脈,秋季得到心脈,冬季得到脾脈,然後所有的脈形又有時繃緊,有時斷絕,有時深沈,有時中空無力且四散者,這就是反逆四時之脈。病情為熱症而脈反安靜,病人下痢不止而脈反現大形,病人大量失血而脈反堅實,病生在里而脈卻堅硬有力,病生在外表而脈反弱,此皆難治之病,因為脈症不合也。

黃帝曰,余聞虛實以決死生,願聞其情

黃帝說道,我聽說可以用虛實來決定死生,請說明此點。

歧伯曰,五實死,五虛死。

歧伯答道,有五種實症主死,五種虛症亦主死。

帝曰,願聞五實五虛。

黃帝說,希望能聽到何謂「五實「五虛」?

歧伯曰,脈盛,皮熱,腹脹,前後不通,悶瞀,此謂五實。脈細,皮寒,氣少,泄利前後,飲食不入,此謂五虛。

歧伯答道,脈壯盛,皮膚炙熱,腹脹,大小便不通,目昏氣悶,此為五種實症。脈細小,皮膚冰冷,呼吸短促,大小便失禁,不吃食物,此為五種虛症。

黃帝曰,其時有生者何也?

黃帝問,那有時病人有這些癥狀?為何還活呢?

歧伯曰,漿粥入胃,泄注止,則虛者活。身汗得後利,則實者活。此其候也。

歧伯回答道,有五虛症者,而食物入胃,仍可吸收,且下痢止,則可存活。若有五實症之病人,其身汗出,且大小便亦通暢者,亦可存活下來,這就是有死症的患者,仍有生存機會的徵候也。

微信搜索公眾號:九鯉仙蹤
所有方劑僅供參考,不可傳播!謹遵醫囑,不得亂用!否則自負全責!
神農百草園 » 玉機眞藏論篇第十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