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
五味所入,酸入肝,辛入肺,苦入心,咸入腎,甘入脾。是謂五入。五氣所病,心為噫。肺為欬。肝為語。脾為呑。腎為欠,為嚏。胃為氣逆,為噦,為恐。大腸、小腸為泄。下焦溢為水。膀胱不利為癃,不約為遺溺。膽為怒。是謂五病。
五味進入人體,各以其性而各入所應歸之臟。酸味入肝,辛味入肺,苦味入心,鹹味入腎,甘味入脾,這是五味之入。五髒的氣有病時,如心病為噫氣,肺為咳氣,肝為多話,脾為呑酸或吞苦味,腎為喜欠易嚏。六腑有癥狀時則會出現,如胃有病則生逆氣打嗝,精神易恐。大小腸有病時則生下痢。下焦有病時則生水氣腫脹。膀胱有病則小便不通利,如緩弛則尿失禁。膽有病則易怒。這是五種病症。
五精所並,精氣並於心則喜,並於肺則悲,並於肝則憂,並於脾則畏,並於腎則恐。是謂五並,虛而相併者也。
五藏所惡,心惡熱,肺惡寒,肝惡風,脾惡濕,腎惡燥。是謂五惡。
五藏化液,心為汗,肺為涕,肝為淚,脾為涎,腎為唾。是謂五液。
五臟各有其獨立精氣,但有時會集中在一起。如精氣集中在心則生喜,集中在肺則生悲,集中在肝則生憂,集中在脾則生懼,集中在腎則生恐,這是五氣集中時產生的狀況。人在虛弱時,氣就會集中在虛弱之處,故反之亦可由病人的情志而察覺出何處生病。
五臟各有所惡,即有所傷也。如心會傷於熱,肺會傷於寒,肝傷於風,脾傷於濕,腎傷於燥,這是五惡。
又五臓各有所主之津液不同,心之液為汗,肺之液為涕,肝之液為淚,脾之液為涎沫,腎之液為唾液,這是五液。
五味所禁,辛走氣,氣病無多食辛。咸走血,血病無多食咸。苦走骨,骨病無多食苦。甘走肉,肉病無多食甘。酸走筋,筋病無多食酸。是謂五禁,無令多食。
五病所發,陰病發於骨,陽病發於血,陰病發於肉。陽病發於冬,陰病發於夏。是謂五發。
五味所禁忌的,如辛味能使氣散走,故凡氣病必不可多食辛味。鹹味能使血膿,故凡血病之人不可多食鹹味。苦味入骨生燥,故骨病之人不可多食苦味之物。甘味入肌,凡肌肉有病不可過食甘味。酸味走筋,過食酸味傷筋,故凡筋病之人不可食酸物。這是五種禁忌,切不可多食。
五病之所成,凡陰病必發於骨,陽病必發於血,陰病必發於肉。陽病多發於冬季,陰病反發生在夏季,這是五發。
五邪所亂,邪入於陽則狂,邪入於陰則痹。搏陽則為巔疾,搏陰則為瘖。陽入之陰則靜,陰出之陽則怒。是謂五亂。五邪所見,春得秋脈,夏得冬脈,長夏得春脈,秋得夏脈,冬得長夏脈。名曰陰出之陽,病善怒不治。是謂五邪,皆同命死不治。
邪入體內造成變亂,如邪進入陽腑則生狂症,邪入陰臟則生痹病。邪與陽氣相爭,則生癲疾,邪與陰氣相爭則生瘖啞。病邪由陽進入陰則病靜,病邪由陰出入於陽則生怒,這是五亂。
五邪可由脈上察出,春季得秋之毛脈,夏季得冬之沈脈,長夏得春季之弦脈,秋季得夏之洪脈,冬季得長夏之緩脈,皆時節與脈證相剋,此名「陰出於陽」,病人善怒且屬不治之危症,是故五邪皆同樣為不治之症。
五藏所藏,心藏神,肺藏魄,肝藏魂,脾藏意,腎藏志。是謂五藏所藏。
五藏所主,心主脈,肺主皮,肝主筋,脾主肉,腎主骨。是謂五主。
五臟中所收藏的精神面,又各有其司,心藏神明,肺藏人之魄,肝藏人之魂,脾藏人之意念,腎藏人之志氣,這是五臟各有其藏。
五臟又各有其主要之外象,心主人之血脈,肺主人之皮毛,肝主人之筋,脾主人之肌肉,腎主管人的骨骼,這是五臟各有其所主。
五勞所傷,久視傷血,久卧傷氣,久坐傷肉,久立傷骨,久行傷筋。是謂五勞所傷。
五脈應象,肝脈弦,心脈鉤,脾脈代,肺脈毛,腎脈石。是謂五藏之脈。
人受五種過勞所傷各有不同,人若久視必傷血,久以懶散必傷氣,久坐不起必傷肉,久立工作必傷骨,久行於路必傷筋。這是五種過勞產生的人體傷害。
五臟之脈形各有不同,肝脈如弦,心脈呈長鉤狀,脾脈如代時緩時速,肺脈如羽毛,腎脈如水中之石。這是五藏之正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