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、一法不見佛自現
10、一法不見佛自現
當你真正修到心空忘我,無我無他,無念無為之時,要將以前所修諸法全部放下。所謂“諸法空相”,也實不可得。羅漢雖按照佛傳的“四諦法”證得羅漢果位,緣覺(辟支佛)雖按照佛傳的“十二因緣法”證得了辟支佛,菩薩也是按照佛傳的“六度法”證得了菩薩果位,但是,觀世音菩薩在“心經”里對他們明確開示:“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。”這段經文明示緣覺:“十二因緣法”也是空相,實不可得,仍不究竟。又開顯羅漢:“無苦、集、滅、道。”四諦法也是空相,僅起渡船的作用。同時又開顯菩薩:“無智亦無得”。本無般若智慧可證,也無佛果可得。
眾生本來即是佛,智慧也是本性中本來具有的,有何可證?有何可得?心中如還有什麼可證可得,還在得失分別之中,仍未進入真空本性。
“一法不見”除不執着修行之法外,是泛指對一切法、一切物、一切事都不執着,當看到任何事物的表相時,都不會被相所迷,都能直接看到它的本性是空,不執着一切事物,這才叫一法不見。但是,要把握中度還要“一法不舍”,什麼叫“一法不舍”呢?就是在對任何法都不執着的前提下,對任何法又都不排斥。如對哪一法有執着,肯定對它的另一面就會排斥,這就有法可舍,有法可舍就還有障礙,有障礙就還不自在。因此,真正的大超脫、大自在是一法不見而又一法不舍。真正達到一法不見而又一法不舍時,你已一無所求,你已經回到了清靜無為、如如不動的本性之中,你即是佛,佛即是你。
以上十句錦言幾乎含概了修行者應修行的全部內容,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去逐一落實。十錦言由前往後逐漸深入,看似簡易,實做非淺。要想精進,不僅時時照做,事事印證,並且每晚要對照一天所思所為,檢查自己做得如何,能有如此誠心,方可快速精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