照见五蕴皆空
照见五蕴皆空
观世音菩萨为我们留下的《心经》,后来又经过释迦牟尼佛的印证,流传下来。《心经》仅260个字,却与《大般若经》600卷其意相同。文字精美,涵义深奥,揭示了宇宙真相,大道之理至精至简。
我们修行人生生世世地精进修行,就是为了求解脱。解脱什么?解脱苦难。苦难由何而生?自心而生。为何自己给自己造苦难?只有迷惑颠倒的人才会如此。被何所迷?被五蕴所障。如能照破五蕴,云散日出,心不再迷,不再造苦,何苦之有?则能度一切苦厄,无苦则极乐。因此,“照见五蕴皆空”是《心经》的核心。
一、何为五蕴?
五蕴又称五阴,蕴是积聚之意,是指五种妄想聚积不散,象阴云一样遮住了我们智慧的光明,使我们本来具有的真智慧不能显现,不能发挥作用。
五蕴为“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”。
1、色, 是指一切有形有相的阳性物质和一切无形无相的阴性物质,以及人们对事物认识产生的各种法,都统称谓“色”。
2、受, 是指人们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对万事万物接触后的感受。由于每个人多生多劫以来,对各种事物认识不同,养成的习气不同,因此,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程度的感受。人们把感受分别为苦受、乐受、舍受三种。
人们对某一事物感受后认为是一种享乐,这既是乐受。如果感受后认为是一种痛苦,既是苦受。如果认为无所谓苦乐,则称谓舍受。 例如:爱吃辣椒的人,吃辣椒就是乐受;不爱吃辣椒的人,如果到了四川,样样菜都是辣的,他就认为是苦受。吃辣椒既不认为是享受,也不认为是受罪的人,属于舍受。 又如:喜爱运动锻炼身体的人,就认为运动锻炼是一种享受,不爱锻炼的人,就认为是一种吃苦受累。婴儿刚刚出生时,为什么都只哭不笑?人们都不知其中的奥秘。婴儿当时不会说话,长到会说话时又早已忘了。其实,这就是受。
婴儿刚刚离开母体,皮肤突然接触空气,还未适应,会有一种剥皮似的痛疼感。因此,婴儿此时是因皮肤痛疼而哭。但是,这时的婴儿心理并不会分别,却不认为这是苦受。因此,他们此时的哭,只是对皮肤疼痛的一种自然反应。 由此可见,任何事物的本身是没有好坏、苦乐的,而苦受和乐受完全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、欲望、习气,由分别心里生出来的。
3、想, 由于人们分别出苦受和乐受之后,就产生了享乐离苦的欲望,总想少吃苦,多享乐。就这样不断地产生了想。由于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,因此,人们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想,而且已经形成了习气,使大脑永不停息地想下去,甚至夜里睡觉作梦也在想。
4、行, 只有想是办不成事的。办事也须阴阳互根,必须把想的事借助于行动来完成。就产生了争取乐受,避开苦受的各种行为。
5、识, 在色、受、想、行的过程中,人们的大脑思维对事物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和经验,从而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概念和习气。这就是所谓的“识”。
例如,最初时,人们看到树上掉下的苹果(色),先尝一尝,感觉红苹果很好吃(乐受);尝了尝又小又青的苹果,感觉有些酸涩不好吃(苦受);想上树多摘一些苹果来吃(想);然后就上树摘苹果(行),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,人们对苹果产生了“苹果能吃”的认识和概念,并产生了“长熟的苹果好吃,没长熟的苹果不好吃”的经验,最后形成了识。
二、五蕴使人们产生错觉
由于人们受五官三维的限制,在人们眼里所看到的万事万物这个“色”,认为是实有的,可以得到的,并可以享受的。因此,产生了后面的受、想、行、识都是一种错觉。 前面在“宇宙及万事万物的真相”中,已经道明了,万事万物(色)的本性是空,你只能用它表现出来的作用,但得不到它。但由于人们只看到事物的表相,而不知道它的本性,把缘聚缘散、实不可得的事物,误认为是实有可得的。由此产生的受、想、行、识,都是在追求那些实不可得的东西。无止境的欲望使人们贪心越来越大。当他认为,别人在阻碍他得到那些更大利益的时候,开始憎恨别人。
当看到别人所得的利益比自己多时,就开始嫉妒别人,一系列的瞋恚心由此而生。贪、瞋之心又是由于不明白宇宙真相,迷惑颠倒的愚痴心造成的。而贪、瞋、痴的心理,又使你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烦恼。因此,这一切烦恼之苦,都是由于五蕴的错觉。只看到事物的表相,并去追求表相,反而障盖了事物的真相和本性。由于这种错觉是长期的,多生多劫以来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概念和习气。因此,人们生生世世一直在这种错误认识中循环,才导致了生生世世在六道里轮回的结果。
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理解了万事万物的本性是空,实不可得,就应该明白了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。既然色即是空,受、想、行、识都是对色而生,那么,受、想、行、识亦复如是,当然也是空。
三、“受”也实不可得:虽然在前文中道明了“色即是空”的原理,但是,人们还是难以理解。原因在于人们对各种事物都有亲身感受,认为这些感受是实实在在的,并不是空的,实际上这还是人们执于表相的一种错觉。
万事万物虽本性是空,但又显现各种不同的作用,而人们所感受到的也正是它的作用。这种作用也只是一种表相的存在,但是,哪样作用你又可以永远留住它呢?例如:当你吃苹果时,那种香甜的滋味只是在欺骗一下自己的舌头;又大又红的形状和颜色只是在欺骗你的眼睛;“好吃的苹果”这句话只是在欺骗你的耳朵;苹果的香味只是在欺骗你的鼻子。当你这一口苹果咽下去后,这一切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都荡然无存,什么也没留住,你在欺骗自己眼耳鼻舌身的同时,只是得到一种心理欲望的“满足”。但是这种心理欲望真的得到满足了吗?你可能会说:“满足了”,既然满足了,你为什么还有欲望?为什么欲望越来越大?说明并没有满足,就连这种暂时的心理满足也是一种虚空假相,在欺骗自己的心而已。 例如:狗啃骨头,骨头上一点肉也没有,狗却啃得津津有味,欺骗狗的只是骨头上的肉味。狗啃了半天,其实什么也没得到,只是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被欺骗的满足。
人也是如此,穷人每顿吃一碗饭,百万富翁也只能吃一碗,让他吃三碗,肚子受不了。可能认为比穷人吃得营养好一些,那只是食物的表相。骗了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及心理而已。反而可能会得更多的病。牛、羊、鹿、马吃的是草,不是长得比人还壮吗?也并未缺什么营养。每个人一生应吃的食物,以及应花的钱都是定数,吃得好,吃得多反而减少寿命。穷人夜里睡一张床,百万富翁也只能睡一张床,让他八张床轮换睡他受不了。你认为比穷人享受了,享受的结果保留住了吗?其结果仍然是实不可得。享受只能使人心理上增添欲望,堕落腐化,来世生命层次向下旋。你又真正得到了什么呢?只是在满足自己心理的占有欲,填补自己欲无止境的空虚。 人们把病和死都分别为最大的苦受,最害怕的就是病和死。其实,这也是你被五蕴错觉形成的一种假相所障。认为病和死是真的,不知道这种感受也是空,只是自己心理的一种分别而已,是你的分别心把病和死判定为一种苦受,因此才产生心理恐惧。
例如,爱好登山运动的人,在高山上又滑又冷,空气稀薄,又困又累,腰酸腿痛,还会冻伤或有生命危险。但他们却认为登山是一种乐受,而不是苦受。有些人虽不登山,但稍有腰酸腿疼就觉得苦不堪言,难以忍受。 其实,有病只是一种自然现象,也有它特定的作用。是在提醒你,应该注意些自己的心理或行为,也许是提醒你该锻炼或休息了,或者提醒你该修行了。许多修炼者,不都是因为有病才被迫走上修行之路吗?那些养尊处优的享受者是很难走上修炼之路的,除非他是佛菩萨再来。 每个人都经历过病的折磨,但有些人却毫不在乎,不放在心上,病痛反而减轻。有些人非常害怕,心理压力很大,反而将小病养成了大病,加重了病情。这个关键问题还是在于自己的心,心若有受则苦,心若不受则无苦。
《三国演义》中关公刮骨疗毒,刮骨声噌噌作响,血流成盆,关公难道不痛吗?首先,他为了疗伤,心理不认为是苦,心有所不受,没有分别苦的概念。第二,他在下棋,运用了精神转移法,思想不去接受刀刮臂膀的痛疼。由此说明,心不分别苦乐,心无所受,则受而不受。病痛也只是一种暂时的假相,在你无病之前是不痛的,病好之后也是不痛的,病痛只是生理变化的一个过程而已,它不是永久保持的,因此,它也是一种虚空假相。
当一些大因果现前的时候,往往也以病痛表现出来。如果你能悟透“受”也是空,则会以另一种心理对待病痛。
一是明白病痛是一种生理的自然现象,任何阳性物体都跳不出生、老、病、死的自然规律。因此,有病有痛是很正常的。真能如此想,病痛对你来说,已经减轻了一半。
二是明白病痛是因果现前,自己过去欠了债,如今该随缘还债。晚还不如早还,有何不好?过去欠债时就高兴,现在还债就烦恼,不是平常心,更不是平等心。应该发自内心地忏悔自己的过错。只有切身体会过去给别人造得如此之苦,才能升起慈悲心和平等心。同时又消除了自己过去的一个业障,无债一身轻,有何不好?心理果能如此转化,病痛也必能转化,这就又减轻了一大半。
三是,如能从根本上悟道,一切色受都是空相,无苦无乐,心无所受,何苦之有?佛菩萨也有过去的因果,他们也并非不落因果。但由于他们是觉悟者,明白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。心无苦乐之分别,虽落因果,但不昧因果。心无所受则无恐惧。无恐惧则度一切苦厄。这就是一种大超脱、大自在的心理境界。 人们对于死的恐惧是最大的,人们最怕的就是死。正是因为平时执着“有”,总是想贪得更多的物质利益,得到更多的爱情和物质享受等。认为人一死,一切都结束了,一切皆空,什么都没有了。有一种无限的失落感,这是人们恐惧死的第一种原因。
第二种原因是人死之后,灵魂离开肉体,在无边无际的太空中不着边际地飘荡,如同大海上飘浮的一粒海藻,身不由已地长期飘流,没有着落,总想抓点什么东西使自己停下来,但又很难遇上有缘的东西。这种过程非常恐惧,并深深地输在了自己的第八识中。正是由于身不由已的飘荡过程,使人产生难以忍受的恐惧,因此,人刚一出生时,手里总想抓点什么东西,而且不愿撒手。 其实,死只是生命变化过程中的一个表相。如水的一个波纹,浪的一次起伏而已。波纹、旋涡、大浪、平静都依然是水的本质。只是这种蛹动起伏的表相,使你错误地认为水是水,波浪是波浪。一次波浪的起伏过去后,波浪死了吗?它还是水的本质,水的特性。
人和万事万物都涵有宇宙本性,宇宙是无限的,不生不灭的,人和万事万物也是不生不灭的。你肉眼看到的生死,只是生命的某一次转化过程,如同一次波浪的起伏。小草冬天枯萎了,从表相上看似死了,第二年春风吹又生。一粒麦种长出麦苗后,麦种似乎是死了,到了夏天又结出麦穗,一棵麦穗又结出60粒麦籽。它也永远不会死,只是一次转化过程而已。人的肉体只是房子,并非真我,表相死的时候,只是房子旧了,主人再换一套房子而已。主人不生不灭,肉体化成灰仍然是基本粒子的组合,肉体和灰土都是基本粒子,只是变化了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,科学也证实了物质不灭定律。
人为什么认为自己有生死?还是肉眼所障,肉眼只能看到今生,看不见过去和未来。在大脑里反复输入了这种错误的信息和程序。因此,人们最恐惧死的来临。大多数修行人都相信有六道轮回,但只是一种迷信。如果你真正相信有六道轮回,只有在悟透不生不灭之后才是真信。真正悟透不生不灭的人是不会怕死的,是无所畏惧的,你如果还怕苦怕死,说明你还没有开悟。 我们生生世世在六道里轮回,如果你只有一生就死了,那么在六道里一直轮回的又是谁呢?你曾多生多劫在地狱里,经历过下油锅、锯分身、割舌、挖眼等酷刑,你死了吗?你曾多世在畜牲道里,惊恐万状地被人和其它动物捕杀,你死了吗?你如果死了,今天的你又是谁呢?怕死的只是你的头脑,只是你五官反映给头脑的错觉,真我从来不怕死,从来就没有生死。因此,生是你的心理在生,死也是你的头脑心理在死,本我是永远不生不灭的。
人们认为有生有灭,是你自己的错觉形成的一种所知障,正是这种畏惧死的障碍,束缚你不能靠近真我。因此,必须超越你头脑思维中种种原定的概念。空掉你的头脑,道才能出现。否则道也被你那复杂的头脑给遮蔽了,被你那不停的错误思维给障盖了。
佛菩萨们就是证到了不生不灭,因此,他们敢于倒驾慈航,又回到六道里来渡化众生。证道以后,无论去哪一道都如同旅游一样,在哪一道里都不着相,都无所住。这就是灵的状态,这就是超越十法界。超越者已无界可言,心中无界,又有何界所障? 这就是从心理上,对病和死等等一切受与不受的觉悟,如果你有所受,就产生恐惧,如果不受,则是大超脱、大自在。这种解脱和超越,其根本是你心的解脱和超越。
四、如何照见五蕴皆空?
前面阐述了色、受是空的道理,但要想明白并非易事,必须亲自照见。 何谓“照见”?并不是我们五官及肉眼的观察所见,也不是大脑思维的想象。相反,真正的照见,首先要关闭五官和大脑的思维。因为五官和大脑的思维正是障碍你真智慧显现的五蕴。“照”,是以无上般若智慧所观照,是指真智慧的显现。“见”,是以无上般若智慧灵悟和证悟到宇宙真相,证悟到五蕴皆空。因为宇宙的本性是空,五蕴也是本性显现出来的作用,因此,五蕴也是空。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,五蕴只是一种作用,也不分好坏。只是你在悟道过程中应当先关掉五蕴,启用真智慧,才能入道。如果是平时做事,还必须运用五蕴的作用,离开它还不行。但是,要想靠近道,必须先关闭它,才能使真智慧显现,只有真智慧才认识道。
何谓空?众生对空有各种理解,大致分为以下五种:
1、顽虚空:就是我们平常人所谈的有、无之空。东西得到了就是有,没得到就是空。这个空是相对有之空。
2、断灭空:有些初修行之人对佛法的误解。以为佛法是消极的,要想修行,就是把一切东西都空掉,把“放下万缘”,错误地理解为“空掉一切东西,什么都不要,什么事也不做”。这是未开悟者和世上某些人的一种偏解。他们认为,人活时还是有的,人一死什么都没有了,白忙一场。所以活着也不用追求了。是一种对物质的所谓空。
3、析法真空:是小乘罗汉所修。就是把万事万物分析到最后,全没有了,空了。这种认识虽然也悟到了空,但又属于偏空,不能起任何妙用。认为色是色,空是空,色和空是二不是一。
4、体法真空:是大乘初门菩萨所修。他们虽然知道当体即空,但却不知色相本身就是本性的显现。把性、相分离了,所以仍是偏于空的一边。
5、妙有真空:是大乘佛法所主张的。虽然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性是空,实不可得,但妙用无穷。故曰“有而不有,空而不空,妙有非有,真空非空,谓之妙有真空”。彻悟到本性的“体”与万物的“相”是一不是二。万事万物的相正因为内涵着真空本体,故实不可得。而真空之体正是通过万事万物的作用,才证实有真空本性的存在。见性在什么地方呢?就在作用上见。既然有作用,当然是有相,有相才能用,所以体不离相。相体如水和波的关系,水就是波,波就是水,是一不是二。所谓妙有,就不是实有,因为它的本性是真空,妙有只是本性中显现、变化出来的无穷作用。
《金刚经》中说,“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”。就是说,我们无论见到任何事物之相,心理很明白这些相都是假相,而显现这些相的本性是真空,这个真空才是真实不虚,永恒不变的。只有透过事物表相,照见里面的本性才是见性,才是见如来。所谓见如来,并不是见到身外和万事万物之外的某尊有形有相的佛,而是见到我们的真我本性,即宇宙和万事万物的本性。佛曾说“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得见如来”。这里所说的“我”,即是本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