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藏生成篇第十
心之合,脉也。其荣色也,其主肾也。肺之合,皮也。其荣毛也,其主心也。肝之合,筋也。其荣爪也,其主肺也。脾之合,肉也。其荣唇也,其主肝也。肾之合,骨也。其荣发也,其主脾也。
心气所聚合之处,即为血脉,其表现在外形上为面上之气色,能制抑心脏的是肾脏。肺气所聚合之处,是皮肤,而体毛是其表征,受制于心脏。肝气所聚合之处,在筋上,指甲是其表征,受肺脏之牵制。脾气所聚合之处在肌肉,其表现在唇上,受肝脏的牵制。肾气所聚合之处为骨骼,其发于表在头发上,受制于脾脏。
是故,多食咸,则脉凝泣而变色。多食苦,则皮槁,而毛拔。多食辛,则筋急而爪枯。多食酸,则肉胝皱而唇揭。多食甘,则骨痛而发落。此五味之所伤也。
因此可知,人食过咸之食物,会造成血服中的血变黏稠,脉行涩滑,气色失去光泽。若食了过多苦味的食物,则皮肤会变为枯槁,体毛脱落下来。若食过多辛辣的食物,则会造成筋的拘急,指甲枯萎。若食过多酸味的食物,则会呈现肌肉荽缩,嘴唇上卷。若食过多甜味的食物,会造成骨痛而落发。这是饮食不知节制,而造成人体上的病变。
故心欲苦,肺欲辛,肝欲酸,脾欲甘,肾欲咸。此五味之所合也。五藏之气。故见色青如草兹者死。黄如枳实者死。黑如炱者死。赤如坏者死。白如枯骨者死。此五色之见死也。青如翠羽者生。赤如鸡冠者生。黄如蟹腹者生。白如豕骨者生。黑如乌羽者生。此五色之见生也。
所以心喜苦味,肺喜辛味,肝喜酸味,脾喜甘味,肾喜咸味,这是五味应合于五脏,五味之精气造成五臓生气之源也。若见病人面色如青草一样,是因为肝巳不受酸味之精气,失去功能,以致应入肝之酸味,上升到面上而呈现木之原色,为大凶之死兆。依此类推,病人面色黄如枳实一样,呈现深黄而无光泽,也是死症。若面色出现如煤一样黑而无光,也是死症。若面上出现赤红色如坏血一样的黯色,亦为死症。若出现像枯骨一样没有光泽的灰白色,也是死症。这是病人呈现于脸上的五种死色。但如青色而光泽鲜艳,此为生也。赤色如鸡冠之鲜红,也是生色。黄色如蟹黄一样的润泽,也是生色。白色如猪油一样的油光,也是生色。黑色时呈现出光亮如羽毛者必生也。以上则是见到病人呈现此五色而知其必生也。
生于心,如以缟裹朱。生于肺,如以缟裹红。生于肝,如以缟裹绀。生于脾,如以缟裹括楼实。生于肾,如以缟裹紫。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。
举凡生于心气,所产生的红色,其外如用白绢裹红色一样。生于肺气,则如用白绢包浅红色一样。生于脾气时,则如以白绢包住括楼实一样,白中带润黄之色也。生于肾的精气,则会出现像用白绢包裹住紫色一样的气色。这是五藏所生出之精气,荣华展现于体外的明显区分。
色味当五藏。白当肺辛。赤当心苦。青当肝酸。黄当脾甘。黑当肾咸。故白当皮。赤当脉。青当筋。黄当肉。黑当骨。诸脉者,皆属于目。诸髓者,皆属于脑。诸筋者,皆属于节。诸血者,皆属于心。诸气者,皆属于肺。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。
色与味和五脏的阙系如下,白色与辛味相当于肺;红色与苦味相当于心脏;青色与酸味相当于肝臓;黄色与甘味相当于脾臓;黑色与缄味相当于肾。所以皮为白色,血脉为赤色,筋为青色,肉为黄色,骨为黑色。所有经脉必上会于眼目,所有骨中的髓皆入于脑,所有的筋皆附属在关节上,所有的血皆受心之管柬,所有的气皆因肺盛衰而盛衰,这是全身上下相通的阙系,恒久不变的。
故人卧血归于肝。肝受血而能视。足受血而能步。掌受血而能握。指受血而能摄。卧出而风吹之,血凝于肤者为痹。凝于脉者为泣。凝于足者为厥。此三者,血行而不得反其空,故为痹厥也。
通常人在睡觉时,大部份的血会进入肝,魂固守肝位故能眠。肝因能受纳血化浊血为清血,故目清能视;足因能受血之充润故有力而能行;手掌因有血入而能握物,血足且力贯指尖,故手指能抓物有力。因此全身上下都因有血的贯输,而能随心所欲的活勋。人于睡眠时,血会大量聚集在肝中,固表之气会退入体中,于此际如果被褥没有盖好因而受风,如果风寒入皮中,则往后血液无法透达皮表,此时会呈现出麻痹的症状;如果风寒进入血脉,使血管的伸缩无法自如,则血行必生滞,如果因此造成足部的血滞,则必生足冷冰的现象。这以上都是因为血无法透速所有的血脉末稍,因而产生的麻痹与足冷症状。
人有大谷十二分,小溪三百五十四名,少十二俞。此皆卫气之所留止,邪气之所客也。针石缘而去之。
人身上有大经脉的俞穴共十二处,为五脏六腑气血与经络交会之大穴,分别是肺、心包,心、肝、胆、脾、胃、三焦、肾、大肠、小肠、膀胱等十二俞穴位;又全身上下共三百五十四穴的小穴,共计三百六十六穴,这些部位都是固表之卫气出入所在,是防卫身体的重要部位,也就是免疫系统分布处所,同时也是病邪进入身体的地方。所以一旦病邪进入身体时,停留于穴位上,此际可用针灸促使卫气运行(免疫系统),使病邪离开身体。
诊病之始,五决为纪。欲知其始,先建其母。所谓五决者,五脉也。是以头痛巅疾,下虚上实。过在足少阴巨阳,甚则入肾。拘蒙招尤,目冥耳聋,下实上虚。过在足少阳厥阴,甚则入肝。腹满胀,支鬲胠胁,下厥上冒。过在足太阴阳明。咳嗽上气,厥在胸中。过在手阳明太阴。心烦头痛,病在鬲中。过在手巨阳少阴。
诊断病情的开始,必须以“五决”为方法规范。要知道病之所在,必须先彻底了解什么是正常状。所谓“五决”者就是“五脉”,也就是五脏之气脉也。
(一)人之所以有头痛癫痫,因其下焦虚而上焦实,其病因在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,严重时病会进入肾脏。
(二)目不明视力减退,身体摇晃不止,人晕眩且耳生聋,此因下实而致上虚,病在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险肝经,严重时,病邪入肝。
(三)小腹胀满,胃中亦胀,胁肋部位苦满,乃因为血无法向下行入足,以致下体之冰寒反向上延伸入腹所致,其病在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上。
(四)病人咳嗽且逆气不下,因寒在胸中,胸为诸阳之聚所,今为寒居故如此,病在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上。
(五)心情烦燥且头痛,此病生在胸膈的横膈上,津液不足造成燥气,其病在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上。
夫脉之大小,滑涩浮沉,可以指别。五藏之象,可以类推。五藏相音可以意识。五色微诊,可以目察。能合脉色、可以万全。
人的服象有滑、涩、浮、沉等,此可以用手指来区分。五脏产生的现象,可以用理论去推演。五臓中发出的声音,可以用听法而能了然于胸。五色上细微之变化,可以用眼睛仔细的观察出来。只要脉正常,色也正常,人能色、脉吻合,必为一健康之人。
赤脉之至也,喘而坚。诊曰有积气在中,时害于食。名曰心痹。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,故邪从之。白脉之至也,喘而浮。上虚下实,惊有积气在朐中,喘而虚。名曰肺痹,寒热。得之醉而使内也。青脉之至也,长而左右弹。有积气在心下,支胠,名曰肝痹。得之寒湿,与疝同法。腰痛足清头痛。黄脉之至也,大而虚。有积气在腹中,有厥气。名曰厥疝。女子同法,得之疾使四支,汗出当风。黑脉之至也,上坚而大。有积气在小腹与阴,名曰肾痹。得之沐浴清水而卧。凡相五色之奇脉,面黄目青,目赤,面黄目白,面黄目黑者,皆不死也。面青目赤,面赤目白,面青目黑,面黑目白,面赤目青,皆死也。
心脉洪大如滚水而来,按之力强而坚,面色红赤者,病人必呈现出喘呜严重之状,诊断时可说此因有多余之积气停滞胸中不去,有时因饮食不当引起,病名“心痹”,有时亦因病人思虑过重心气损伤至虚,病邪乘虚而入造成的。
病人面色苍白且脉浮又无力,喘患不止,此为下实上虚之症状,上气不足,病人易惊,且喘而虚弱,此名“肺痹”,因血无法灌入胸中产生的,有忽冷忽热之状,其病因在大醉之后强力入房而产生的。
病人面色青,脉又如琴弦一样劲急,脉象呈长条状且重按时左右弹出不止,此乃气血不通,积滞于臂部及胸肋位,病名“肝痹”,此因久居寒湿之地,下焦寒且湿,此与疝病同类,病人必腰痛足冷头痛。
病人面黄且脉出现大而中虚空的时候,此必气血阻滞停聚少腹内,造成寒气停留,病名为“厥疝”,女人也相同于男人,造成妇科问题,得到此病,必四肢沉重倦怠,乃肇因于大污后当风,风邪入肌肉所致也。
凡是病人面黑且脉盛大,按之脉上跳有力又粗大,此必气血停滞于小腹与会阴之所,名曰“肾痹”,此病得之于冷水沐浴后立刻卧床睡觉至而致。
凡是吾人视五色之变化脉象,如果呈现面色黄眼目发青或面色黄眼目发赤红,面色黄眼目白色,面色黄眼目发黑等等气色时,病人必不死。其因黄为土,色黄胃气犹存之兆也。一旦病人面色青而眼袋赤,面色赤红而眼袋白,面色青而眼袋黑,面色黑而眼袋白,面色赤而眼周围呈青色时,必胃气已绝,故不见黄色,此皆必死之候。